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品味生活网 资讯 正文

红楼一梦世人何尝识宝钗

2020-01-10 10:14:00  阅读:6921 作者:责任编辑NO。卢泓钢0469

文/迩陵笑笑生

金钏儿跳井,是宝钗向来最为人所诟病的桥段。谈论家们口诛笔伐,骂声沸沸扬扬。

但想来这倒也不难理解,都知金钏儿是为与宝玉调笑,被王夫人泄愤撵出去才死的。且看原文这段时怎样说——

只见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当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怄气投井。八成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谨惯了,这一出去,天然要到遍地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

真是语出惊人。

从来未出阁的女孩大多温顺和顺,见此景象,总不过开解、抚慰,聊表怅惘算了,竟从不曾知道还有如此开门见山、釜底抽薪的劝导之法!乍听之下,确实令人悚然。紧接着还有下文——

宝钗道,"……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模糊人,也不为怅惘。”

一个花朵般鲜艳的少女以跳井这般惨烈的方法殒身丧身,只怕连毫不相识的路人知道后也不免叹惋,但是宝钗心中却古井无波,更直呼以"模糊人"三字抚慰王夫人不用挂怀。似这般镇定情绪,这般的绝情言语,真真让人毛骨悚然,不敢相信这是出自一个闺阁女子之口。

向来怜惜金钏儿以及责备宝钗者大略也是比照了王夫人抹泪、回忆的景象。王夫人纵然无情的赶走了金钏儿,心中也绝不会认为自己不对,但是她对金钏儿凄惨的结局却有人之常情的——哀痛、怅惘和愧疚。纵然那愧疚的爱情不过稍纵即逝,终将在风中雁过无痕,随泪干而露晞。

但她好歹有过悲伤之哭,有过羞愧之辩,毕竟还允许叹过,“这话尽管如此说,究竟我心不安……”

比照宝钗的冷眼观世,不动于心。王夫人的奸刁、脆弱、虚伪、真情都显得更挨近人道。尽管确有可褒贬之处,但以常人心揣之,却不至于恨得咬牙切齿,吓得寒毛倒竖。

但是比照宝钗,这闭月羞花、雪堆玉砌的人儿,她对曾穿过她旧衣裙、尚有友谊的金钏儿,却毫无感伤之意,俨然路人,不过叹道:“姨娘也不用念念于兹,非常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读到此处,观者不由愤激填膺,好像往日书中那仔细关心、夸姣仁慈的宝钗朝脸上兜头浇来了一盆冷水,冻得人内心生寒,毛发结冰。

一般读到这儿,也就尽了。好像宝钗心肠之坏,虚伪恶毒、心里藏奸现已无可辩驳。但是,如此解读宝钗的这番话,却未免太看不透她、也太看轻了她!

依我看,假如化用一句古人的诗,用来描述宝钗倒恰。正是——冷眼看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宝钗的身上有着魏晋人士勘破红尘、不羁于世的风骨。你不信?且往下儿看吧!

宝钗是个很对立的人物。观其言听其行,你若不深究,便很简单把她错当作一个言而无信、机关算尽的小人。

有一章她曾赞赏《寄生草》极妙。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求:“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豪泪,相离处士家。谢慈善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瞬别离乍。赤条条往来不断无挂念。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好一句"赤条条往来不断无挂念",瞬间便让人想起警幻曲中"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洁净!"的语句。且,她曾笑宝玉参禅,随口便讲出了六祖慧能"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土"之句。

言由心生,无意而发的谈论,泄出心底多少隐秘!宝钗这是多么的观察世情,又是多么的超逸世外。一个为权势利欲所执、所迷的小人又岂会、岂能有这番观感?

你大概要疑问,已然宝钗是这样一个看穿国际功利纠缠的山中高人,那她又怎样会为了巴结王夫人而对金钏儿之死无动于衷,反而说出那样一番尖刻冷血的话来?

这还不是虚伪做作,这还不是不择手段?

可让咱们先镇定下来,先放下天主视角的气愤,再来看一看原文。

只见王夫人允许哭道:“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遽然投井死了!”宝钗见说,道:“怎样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气愤,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行。”

宝钗听了原委,竟是有人因这使性弄气之事而丢了性命,不由抚慰生者——逝者已矣,又何必介意?随后,更是宣布这"模糊人"之叹。

诚哉,这番谈论确有安慰王夫人及示好之意,但却很契合宝钗自己的基调,算是有感而发,而并非她故意欺心之言。

一则,她并不知道金钏跳井的底细,已然斯人已死,木已成舟,那么王夫人抖揽过错在自己身上,白费自责悲伤又有何益?不如莫做无谓的联想,宽心为上。

二则,生亦何欢,死亦何必。在宝钗眼中,一个人若因使性怄气而弄出凄惨下场,就真实可笑可叹。若金钏果是因为怄气而跳了井,那她也太看不穿,确也是她眼中的"模糊人",真实"不为怅惘"了!

纵如此,仍有人说,面临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宝钗的情绪过于镇定,未免太凉薄了些。

这话听着也有道理,占诨名时,宝钗拈到牡丹,底下便有一句诗,赫然写着"任是无情也动听"。如此看来,宝钗的无情不光毋庸置疑,好像竟仍是得到官方认证的了!但是,纵有这许多旁证,假如为这"无情"二字,便将宝钗错认成一个荼毒生灵、严酷冷血的攀龙附凤之徒,则又谬之深矣。

宝钗深谙梵学,又出世商贾之家,见惯民间疾苦,又深知这世间险峻。她的欲求极低,惯不喜欢插花带粉,珠宝首饰尽管成箱的堆着在屋里搁着,日常却很少见她穿戴。房间只似一个雪洞一般。你在宝钗身上永久看不到什么显着的喜爱。她常穿的衣服通通不过半旧,傻哥哥薛蟠为了和她赔礼道歉曾想为她再做几身新衣裳,她却气笑了回他"新做的的也还没穿过一轮呢。",你若认为她小气,日常新做的,她却毫不眨眼就送出去了。可见她既非出于节省,又非故意低沉,不过是对这些外物毫不介意算了。

"赤条条往来不断无挂念",只这一句,宝钗寻常看待荣华富有的胸襟,也就可解之一二了。

对身外之物既已如此,对人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宝钗就更是看得淡了。身处红尘,是"没缘法转瞬别离乍"、更是"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土"。对这全部全部,宝钗看的淡极了。

固然,宝钗是无情。

可她的无情却并非出于执迷,而是出于开悟,并非出于庸俗,乃是出于超逸。正如庄子,其妻病逝,而他击缶而歌,若不知其所认为之,岂不是要将其视作禽兽了吗?

"山中高士晶莹雪,世外仙姝孤寂林",曹子将钗黛并列第一,难分高下。岂会独黛玉高尚,而宝钗肮脏?

退一万步讲,纵观全书,宝钗何曾没有爸爸妈妈之情,兄弟之爱?香菱被夏金桂强逼,差点被撵出去发卖时,又是谁挺身而出,力护周全?宝钗的无情是"看穿",而宝钗的无奈是"看开"却"离不开",这才形成了她整个人物的复杂性。这才形成这位对红尘富有并无恋栈之意的山中高士,其处世之道竟是一尘不染,稳扎稳打。

宝钗对金钏投井的谈论,我不想再多深究。论宝钗的无情,岂独对一个小小的金钏儿,甚至于贾府,甚至于黛玉,更至于宝玉…在宝钗"无情"的背面有着愈加深入的内在,若非如此,又岂会被曹子比作艳冠群芳的牡丹——任是无情也动听啊!

重酬征稿点击参加

主编:与心幽欢微信号:hutashi1983

等待您重视一下咱们的微信大众号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