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品味生活网 资讯 正文

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病因

2018-04-06 08:15:51  阅读:344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韩寒

  什么是肥厚型心肌病呢,在我们生活中,想必大家对于肥厚型心肌病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那么大家知道肥厚型心肌病指南是什么吗,肥厚型心肌病误区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约0.1%~0.2%的发生率,其中散发病例占总病例数的45%。肥厚型心肌病是国内和全球的危害有一个更大的心脏病,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占70%,基底肥厚型心肌病占15%到20%,肥厚型心肌病中心占8-10%,2%心尖肥厚型心肌病(3-5%的年死亡率。有报道称,目前我国的肥厚型心肌病约有200万例,每年有增加趋势。

  一、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病因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病因不明,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其依据是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出生时即有本病,本病患者中可见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家族性病例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传递,发病的型式可是无症状的心肌不对称性肥厚,也可有典型的梗阻症状。

  二、遗传缺陷引起发病机制设想

  1、儿茶酚胺与交感神经系统异常,其证据为本病易伴发神经嵴组织疾病、甲亢或胰岛素分泌过多、高血压,用β受体阻滞剂有效。

  2、胎儿室间隔增厚和心肌纤维不一致,出生后正常退出。

  3、房室传导过速导致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不同步激动和收缩。

  4、原发性胶原异常引起异常的心脏纤维支架,使心肌纤维排列紊乱。

  5、心肌蛋白合成异常。

  6、小冠状动脉异常,引起缺血、纤维化及代偿性心肌肥厚。

  7、室间隔在横面向左凸而在心尖心底轴向左凸(正常时均向左凹),收缩时不等长,引起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和局部肥厚。至于无家族或遗传证据的散发型病例,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病变原因

  病变以心肌肥厚为主,心脏重量增加。心肌肥厚可见于室间隔和游离壁,以前者为甚,常呈不对称(非同心)性肥厚,即心室壁各处肥厚程度不等部位以左心室为常见,右心室少见。

  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旧称“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收缩期未引起左室流出道明显梗阻者,称为“肥厚性非梗阻性心肌病”。

  前乳头肌也可肥厚,常移位而影响正常的瓣膜功能。心肌高度肥厚时,左心室腔减小。不成比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少数可达3。

  有一种变异性肥厚性心肌病,以心尖区的心肌肥厚较著。此型的心包下冠状动脉正常,但心室壁内冠状动脉数增多而管腔狭窄。显微镜下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细胞分支多,线粒体增多,心肌细胞极度肥大,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此外,尚有间质纤维增生。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临床症状有劳累后气急、昏厥或头晕和活动后心绞痛,与主动脉瓣狭窄相类似。约10%的病例因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引起心悸或体循环栓塞。晚期病例则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端坐呼吸和肺水肿。常见体征有心尖搏动增强,向左下方移位,常见抬举性冲动或双重性冲动。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症状表现

  什么是胆红素脑病呢,胆红素脑病对我们的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大家对于胆红素脑病后遗症又了解多少呢,胆红素脑病治理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胆红素脑病病因概要

  新生儿的酶系统尚不成熟,肝细胞不能有效地结合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组合而成。血脑屏障功能不易与脑组织结合,早产儿更差。

  另外,药物中毒(维生素K3),新生儿溶血病,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酸中毒,各种感染,窒息缺氧因素等均可促使BBB开放,使细胞摄取红素增加。

  胆红素脑病详细解析

  胆红素的脑损害

  胆红素抑制神经细胞膜生物功能,减低细胞内核酸与核蛋白的合成,阻止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脱耦联),胆红素脑病的起因包括抑制神经细胞突触Na+,K+ -ATP酶、Ca2,Mg2+ -ATP酶、蛋白辅酶A和C,同时也阻滞脑细胞膜电位传导(如听觉传导和视觉传导)。这些神经毒性也与接触胆红素的时间相关,时间短可被等量的清蛋白纠正,时间太长,将发生不可逆的损害。

  最近的研究发现,胆红素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的胆红素脑病。

  早期聚集

  暂时性的“亚临床型胆红素神经中毒症”,为单价胆红素离子在神经细胞膜上聚集,对神经元的损害是可逆的。

  中期聚集

  “胆红素脑病”。胆红素不断聚集与神经细胞膜上的极性基团结合,这种结合对神经元有损害,若及时给予清蛋白治疗,这种损害也是可逆的。

  晚期沉积

  即“核黄疸”。当胞膜被胆红素聚集。结合达饱和状态后,沉着于线粒体部位,引起细胞肿胀,固缩、崩解及被吞噬,神经胶质增生,这种沉积是不可逆的。

  它可以看出,高胆的发展,对核黄疸和时间历程的过程,在一定时间内,神经的毒性是早期,损害是光,是可逆的,这个时候给予治疗,效果是理想的。

  (1)心悸

  由于心功能减退或心律失常所致。

  (2)猝死

  多数学者认为有下列情况为猝死高危者

  ①发生过心脏骤停的幸存者,且有室颤证据;

  ②发生过持续性心动过速的病人;

  ③有猝死家族史;

  ④有高危性的基因突变(如arg403cln突变);

  ⑤幼年发病者;

  ⑥心肌肥厚显著者;

  ⑦运动引起的低血压。

  (3)心力衰竭

  在病情晚期,可出现左、右心力衰竭的症状,如气喘、心慌、不能平卧、肝脏增大、下肢水肿等等。由于心肌顺应性减低,心室舒张末期压显著增高,继而心房压升高,且常合并心房颤动。晚期患者心肌纤维化广泛,心室收缩功能也减弱,易发生心力衰竭与猝死。

  (4)呼吸困难

  约80%的病人于劳累后出现呼吸急促,这与左室顺应性差,充盈受阻,舒张末期压力升高及肺淤血有关。

  (5)心前闷痛

  约2/3病人出现非典型的心绞痛,常因劳累诱发,持续时间长,对硝酸甘油反应不佳,可能由于肥厚的心肌需血量增加,冠状动脉血供相对不足,故有心肌缺血表现。

  (6)频发晕厥

  1/3病人发生于突然站立和运动后晕厥,片刻后可自行缓解,此症状可以是病人惟一的主诉。

  发生晕厥的原因认为

  ①由于左室顺应性差和流出道梗阻,造成心排血量降低,导致体循环、脑动脉供血不足所致;

  ②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肥厚的心肌收缩力增加,致使左室顺应性进一步降低,舒张期血液充盈更少,流出道梗阻更加重,心排血量更减少,故病人常感心悸、乏力。

  (7)乏力、头晕与昏厥

  多在活动时发生,是由于心率加快,使原已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左心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使原已舒张期充盈欠佳的左心室舒张期进一步缩短,加重充盈不足,心排血量减低。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由于交感神经作用使肥厚的心肌收缩加强,加重流出道梗阻,心排血量骤减而引起症状。

  结语:通过上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于肥厚型心肌病也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吧,肥厚型心肌病在我们生活中还是比较多见的,我们的心脏是很重要的器官哦,保护好我们的心脏就是保护我们生命的健康。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