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品味生活网 资讯 正文

什么是多发性硬化症 多发性硬化症治疗

2018-04-06 18:10:52  阅读:874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胡宇崴

  大家知道什么是多发性硬化症吗,多发性硬化症食疗该怎么安排呢,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方法呢?其实很多的疾病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有很好的治疗方法的,饮食的调理对于疾病的治疗也是非常有帮助的哦!下面就一起和小编来看看详细的介绍吧!

  目录

  1、多发性硬化症的介绍 2、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

  3、多发性硬化症有哪些诊断标准 4、多发性硬化应与哪些疾病鉴别诊断

  5、多发性硬化症诊断依据 6、中医治疗多发性硬化

  7、多发性硬化有哪些治疗方法 8、多发性硬化肢体感觉异常的护理

  多发性硬化症的介绍

  多发性硬化症(MS)是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脱髓鞘疾病。本病急性活动期中枢神经白质有多发性炎性脱髓鞘斑,陈旧病变则由于胶质纤维增生而形成钙化斑,以多发病灶、缓解、复发病程为特点,好发于视神经、脊髓和脑干,多发病于青、中年,女性较男性多见。

  病因

  病因不明,与遗传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地理位置自身免疫反应等有一定关系。

  分型

  目前公认MS临床分型

  1.复发缓解型MS(RRMS)

  MS的最常见病程类型,80%MS患者发病初期为本类型,表现为明显的复发和缓解过程,每次发作均基本恢复,不留或仅留下轻微后遗症。随着病程的进展多数在5~15年内最终转变为SPMS。

  2.继发进展型MS(SPMS)

  RRMS后的一个病程类型,表现为在复发缓解阶段以后,疾病随着复发不能完全缓解并留下部分后遗症,疾病逐渐缓慢加重的过程。RRMS患者中约50%在10年内/80%在20年内转变为本型。

  3.原发进展型MS(PPMS)

  MS的少见病程类型,10%~15%MS患者最初即表现为本类型,临床没有缓解复发过程,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加重,并且病程大于一年。

  4.进展复发型MS(PRMS)

  MS的少见病程类型,约5%~10%MS患者表现为本类型,疾病始终呈缓慢进行性加重,病程中有少数缓解复发过程。

  关节炎相信很多的人都知道,是影响我们健康的一种疾病。你们知道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都有哪些吗,生活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饮食该怎么安排呢?现代医学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有哪些成果呢,还不了解的朋友们赶紧来看看下文详细的介绍吧!

  目录

  1、类风湿关节炎的介绍 2、类风湿关节炎的检查

  3、类风湿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4、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五大因素

  5、类风湿性关节炎带来哪些并发症 6、三种食物助你远离类风湿性关节炎

  7、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食疗小方 8、如何预防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的介绍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特征是手、足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经常伴有关节外器官受累及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可以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

  病因

  RA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感染、性激素等有关。RA关节炎的病理主要有滑膜衬里细胞增生、间质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等。

  临床表现

  1.好发人群

  女性好发,发病率为男性的2~3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发年龄为40~60岁。

  2.症状体征

  可伴有体重减轻、低热及疲乏感等全身症状。

  (1)晨僵

  早晨起床时关节活动不灵活的主观感觉,它是关节炎症的一种非特异表现,其持续时间与炎症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2)关节受累的表现

  ①多关节受累

  呈对称性多关节炎(常≥5个关节)。易受累的关节有手、足、腕、踝及颞颌关节等,其他还可有肘、肩、颈椎、髋、膝关节等。

  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表现

  多发性硬化病变比较弥散,因此症状和体征也比较复杂,可出现神经炎、球后视神经炎、眼肌麻痹、肢体瘫痪、锥体束征及精神症状。病变位于小脑时出现共济失调、肢体震颤及眼球震颤。病变侵犯内侧纵束而出现眼球持续性、不规则的多种样式的不自主的眼肌阵挛。如发生不易解释的眩晕及垂直性眼震,特别是年轻患者急性眩晕及垂直性眼震持续于眩晕停止之后应想到本病。

  本病早期可有波动性感音性神经性聋和眩晕,由于病灶多发所以症状复杂,因病变部位而异。如果脑干和小脑内有髓鞘脱失区,或硬化斑块,损害了前庭核或与前庭有联系的结构,临床则表现为持续性眩晕,转头时眩晕加重并伴恶心呕吐。耳鸣及耳聋较少见。部分患者有眼球震颤,形式多变。垂直性眼震同时有摆动性跳动性水平性眼震也较常见。该眼震快相指向凝视方向。

  检查

  头颅CT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MRI),而MR是检测多发性硬化最有效的辅助诊断手段,阳性率可达62%~94%。脑脊液检查,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等。

  眼部检查:视诱发电位(VEP)检查有异常;视野检查可出现中心暗点,偏盲和其他缺损等异常。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诊断MS必需的进一步证据也不相同,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类情况

  临床表现:≥2次临床发作a;≥2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或1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并有1次先前发作的合理证据b;

  2.第二类情况

  临床表现:≥2次临床发作a;1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

  诊断MS必需的进一步证据:空间的多发性需具备下列2项中的任何一项:

  (1)MS4个CNS典型病灶区域(脑室旁、近皮质、幕下和脊髓)d中至少2个区域有≥1个T2病灶;

  (2)等待累及CNS不同部位的再次临床发作a。

  3.第三类情况

  临床表现:1次临床发作a;≥2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

  诊断MS必需的进一步证据。

  时间的多发性需具备下列3项中的任何一项。

  (1)任何时间MRI检查同时存在无症状的钆增强和非增强病灶;

  (2)随访MRI检查有新发T2病灶和/或钆增强病灶,不管与基线MRI扫描的间隔时间长短;

  (3)等待再次临床发作a。

  4.第四类情况

  临床表现:1次临床发作a;1个病灶的客观临床证据(临床孤立综合征);

  诊断MS必需的进一步证据。

  空间的多发性需具备下列2项中的任何一项。

  (1)MS4个CNS典型病灶区域(脑室旁、近皮质、幕下和脊髓)d中至少2个区域有≥1个T2病灶;

  (2)等待累及CNS不同部位的再次临床发作a。

  时间的多发性需符合以下3项中的任何一项。

  (1)任何时间MRI检查同时存在无症状的钆增强和非增强病灶;

  (2)随访MRI检查有新发T2病灶和/或钆增强病灶,不管与基线MRI扫描的间隔时间长短;

  (3)等待再次临床发作a;

  5.第五类情况

  临床表现:提示MS的隐袭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PMS);

  诊断MS必需的进一步证据。

  回顾性或前瞻性调查表明疾病进展持续1年并具备下列3项中的2项d:

  (1)MS特征病灶区域(脑室旁、近皮层或幕下)有≥1个T2病灶以证明脑内病灶的空间多发性;

  (2)脊髓内有≥2个T2病灶以证明脊髓病灶的空间多发性;

  (3)CSF阳性结果(等电聚焦电泳证据表明有寡克隆区带和/或IgG指数增高)。

  临床表现符合上述诊断标准且无其他更合理的解释时,可明确诊断为MS;疑似MS,但不完全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时,诊断为“可能的MS”;用其他诊断能更合理地解释临床表现时,诊断为“非MS”。

  注:“a”一次发作(复发、恶化)被定义为:①具有CNS急性炎性脱髓鞘病变特征的当前或既往事件;②由患者主观叙述或客观检查发现;③持续至少24小时;和④无发热或感染征象。临床发作需由同期的客观检查证实;即使在缺乏CNS客观证据时,某些具有MS典型症状和进展的既往事件亦可为先前的脱髓鞘病变提供合理支持。患者主观叙述的发作性症状(既往或当前)应是持续至少24小时的多次发作。确诊MS前需确定:①至少有1次发作必须由客观检查证实;②既往有视觉障碍的患者视觉诱发电位阳性;或③MRI检查发现与既往神经系统症状相符的CNS区域有脱髓鞘改变。

  “b”根据2次发作的客观证据所做出的临床诊断最为可靠。在缺乏神经系统受累的客观证据时,对1次先前发作的合理证据包括:①具有炎性脱髓鞘病变典型症状和进展的既往事件;②至少有1次被客观证据支持的临床发作。

  “c”不需要进一步证据。但仍需借助影像学资料并依据上述诊断标准做出MS相关诊断。当影像学或其他检查(如CSF)结果为阴性时,应慎重诊断MS或考虑其他可能的诊断。诊断MS前必须满足:①所有临床表现无其他更合理的解释;和②有支持MS的客观证据。

  “d”不需要钆增强病灶。对有脑干或脊髓综合征的患者,其责任病灶不在MS病灶数统计之列。

  多发性硬化症有哪些诊断标准

  (1) 临床证据

  系指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可有客观证据,也可无客观证据。可以完全是患者的主观感觉或在病史中提供的,也可为经医生检查发现的阳性体征。神经系统检查提供的客观体征可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一个或以上的受损部位(大脑、脑干、小脑、视神经、脊髓)。

  在两个临床证据中,其中一个可以用病史来代替,此病史足以提示多发性硬化的一个典型病损部位并且无别的疾病可以解释(如Lhermitte氏征、手失去功能、视神经炎、一过性轻截瘫、典型的复视、肢体麻木)。

  (2) 病变的亚临床证据

  是指通过各种检查发现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这些检查包括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影像学检查及免疫学检查等。

  (3) 多发性硬化的典型症状

  为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受损的症状和体征,不累及灰质和周围神经(除非是髓内部分引起者)。头痛、惊厥、抑郁或意识障碍对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无特殊意义。

  (4)发作次数判定(时间)

  2次发作间隔必需是1个月以上,每次发作历时必须超过24小时。

  (5)病灶多发性判定(空间)

  症状和体征不能用单一的病灶解释。如同时发生双侧视神经炎或两眼在15天内先后受累,应视为单一病灶。只有中枢神经系统明确存在不同部位(大脑、脑干、小脑、视神经、脊髓)的损害,才能认为是两个以上的病灶。

  目前,确诊多发性硬化并没有特异的方法。国内外都提出了不少诊断标准,内容大同小异,值得参考。临床上最简单、最基本的诊断标准是,患者至少有两次发作,病变至少多于一个部位。但是如果临床表现(复发缓解)提示多发性硬化,第二个病灶未必表现于临床,有实验室检查资料支持也可以诊断。 为了帮助诊断多发性硬化,患者有必要配合医生做以下四方面的调查:

  多发性硬化如何诊断

  1. 完成影像学检查,明确中枢神经系统是否存在多部位病灶;

  2. 通过脑脊液检查,明确中枢神经系统是否有免疫炎性活动;

  3. 通过电生理检查,明确是否存在临床和临床下脱髓鞘病变的电生理学异常;

  4. 排除其他相似疾病的检查项目。

  一般说来,综合病史、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多发性硬化的诊断并不困难。但是对反复发作的脑干和脊髓内的孤立病灶,应追踪观察。

  因为脑内发生肉芽肿或孤立性血管炎时,可以模拟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也无系统性血清学异常,需要长期随诊,有时需要试验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病等结缔组织病的神经系统损害,既可以是孤立病灶,也可以是多发病灶。尤其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可以早于其他组织器官损害10余年。以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为首发症状的白塞氏病临床上也不少见。这类疾病大都在原发疾病进展的过程中而逐渐被认识。

  脑内对称性白质改变应排除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肾上腺白质营养不良,这种病多见于儿童,智能发育不全,智能减退,惊厥,抽搐等,病情呈现进行性加重,不缓解。弥漫性轴周性脑炎也是少年多见的脑病,亚急性发病,可有暂时性缓解,脑部症状包括慢慢地言语功能消失,精神迟钝到痴呆,出现失明,抽搐等。

  中枢神经系统的淋巴瘤或淋巴瘤病,也可出现在脑室旁的白质区形成单一或多个病灶,激素治疗瘤体缩小,症状改善。长期使用激素治疗也可以减缓疾病进展,容易误诊为多发性硬化。所以,如果多发性硬化的病灶治疗的疗效随着疾病的进展而下降,则需要临床提高警惕。

  脑常染色体显性血管病伴皮质下梗塞和脑病是近年被认识的小血管病,病变多集中在脑室周围白质区,不对称,病灶新旧不一,酷似多发性硬化病灶。但是该病具有家族史,成年发病,反复发作的脑卒中病史,进行性智力减退为特征。

  颅底骨骼发育畸形,使小脑的部分结构疝入颈椎管,可出现声音嘶哑,行走不稳,也容易造成误诊。但是,该类患者常有发迹低,颈短,身材矮小。

  临床上曾经遇到过脊髓血管畸形被误诊为多发性硬化长达近20年的患者,病情表现为复发缓解交替发生,使用激素后可以加速症状体征的恢复。考虑症状复发可能系血管少量出血造成,使用激素后水肿消失,症状改善。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