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品味生活网 资讯 正文

痉挛性脑瘫 它的类型有哪些

2018-04-08 23:27:32  阅读:5154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龚洁

  痉挛性脑瘫这种疾病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我们都知道这种疾病对于患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不仅会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会给患者造成生活上的困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痉挛性脑瘫的类型有哪些,看看痉挛性脑瘫的发病原因以及它的防治措施。

  痉挛性脑瘫即大脑瘫痪,是指因未成熟大脑在各种原因作用下发育不全,而致的非进行性损伤所引起的运动和姿势紊乱。其发病率随着产前护理、社会经济条件、环境以及母亲和婴儿所接受的产科和儿科的护理的改善而增长。

  脑瘫可由产前、产时和产后各种原因引起。产前指从妊娠到分娩开始,产时指从分娩开始到婴儿娩出,产后指从分娩后到产后2.5~3年。有的婴儿脑部发育完全,髓鞘形成可达8岁水平。绝大多数脑瘫发生于产中。

  痉挛性脑瘫是小孩子有关于大脑的疾病,对小孩的大脑发育是一种危害。作为家长,一定要为小孩做好预防,远离该疾病。下面是关于该疾病一些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型

  1.按临床表现分型

  (1)痉挛型脑瘫

  最常见。脑部的BrodmanⅣ区与Ⅵ区是锥体束起始的部位,此两区的病损通称为锥体束疾病,通常引起痉挛。痉挛状态是当肌肉受到被动牵伸时,肌肉内张力增加的一种状态。这是由于正常的肌肉牵张反射加强而引起的。在加强的牵张反射中,使肌肉突然被动活动时可感到阻力,随后到某一程度时肌肉松弛。当牵伸肌肉时,痉挛状态的增加将引起肌肉的过度收缩。痉挛肌肉的腱反射亢进,可出现肌阵挛,这提示对牵伸的反应增加。

  (2)手足徐动型

  手足徐动症是运动障碍性脑瘫的最常见形式。其引起运动障碍的病损是在大脑基底或在中脑,常累及整个身体,极少看到一个肢体的运动紊乱。患者经常伴有面肌和控制语言的肌肉病变,表现为持续痛苦的面部表情,流口水,说话困难,导致人们误认为这些人反应迟钝,而事实上很多患者具有正常智力。

  (3)僵硬型

  僵硬型脑瘫广泛脑部损伤的一种表现。脑瘫僵硬型的临床表现为肌肉弹性丧失。企图牵伸肌肉时,检查者从关节被动活动开始到结束均发觉患者肌肉僵硬,被动活动关节可加重牵张反射。在脑瘫的僵硬型中,患者的肌肉强直可以间断或持续存在。由于脑部组织弥散性损害,精神障碍的发生率相当高。

  (4)共济失调型

  共济失调型是小脑损伤的一种临床表现。小脑病变所致损害多数为先天性,偶尔亦可因分娩时出血所致。因运动觉、空间定位觉损害,不能辨别传入冲动而致共济失调。共济的失调主要是位置觉、姿势和平衡觉丧失,患儿可有习惯用手侧不完全固定。典型的共济失调患者较其他类型的脑瘫患者预后要好,随着时间延长,其症状有自发改善趋势。

  (5)混合型

  混合型源于大脑几个区域的损害同时存在,但不是弥散性损害。患者表现为几种类型症状相互混合,如痉挛型和共济失调型相混合等。

  2.按发病部位分型

  (1)单瘫

  无论上肢还是下肢,仅一个肢体受到影响,是少见的类型。在作出诊断前,检查者必须仔细评定其他肢体的情况。

  (2)偏瘫

  同侧肢体受累。这些患者通常是痉挛性的,上肢通常比下肢严重。

  (3)截瘫

  常伴有早产。截瘫多为痉挛型,表现为剪刀步态或称交叉步态。

  (4)三肢瘫

  四个肢体中三个受累。最常见的为痉挛性瘫痪,是较为少见的运动障碍。在确定三个肢体瘫痪之前,需仔细地评估不受累的一个肢体。

  腹外斜肌,很多人对这个词并不熟悉,甚至很多人没听说过,也觉得没必要知道。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那就错了,关于身体的一些小常识,大家还是多了解一些比较好,说不定以后会用到。想知道腹外斜肌锻炼方法以及腹外斜肌怎么练吗?那就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腹外斜肌很感兴趣,但不知道从何开始了解的人,一定要仔细看好了,下面将给你们详细的介绍下。

  腹外斜肌简介

  腹外斜肌的损伤部位多在止点髂嵴前部,在人体屈曲并回旋脊柱时,由突然的回旋动作或过度的回旋动作损伤,在起点疼痛多诊断为肋痛,在止点损伤多笼统诊断为腰肌劳损。在临床上分为急、慢性损伤两种,小针刀治疗适宜于慢性损伤。

  起于下8个肋外面,各肌齿与前锯肌、背阔肌的肌齿互相交错,后下部纤维止于髂嵴,其余移行为腱膜,与对侧同名肌腱腱膜结合构成白线,张于剑突与耻骨联合之间。腱膜下缘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间形成腹股沟韧带。

  腹外斜肌腱膜于腹股沟韧带内端上方形成三角形裂隙,二个边称内外侧脚,分别止于耻骨联合和耻骨结节。两脚之间有脚间纤维,其后方有反转韧带围成皮下环。反转韧带下次解剖。

  损伤

  局部解剖

  腹外斜肌起始自下八肋外面,止于髂嵴前部。另外,借腱膜止于白线并形成腹股沟韧带。作用是前屈,侧屈并回旋脊柱。

  病理病因

  腹外斜肌损伤的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大多被诊为肋痛和腰肌劳损,没有或少有明确的诊断。腹外斜肌是稳定人体躯干作回旋动作。

  所以该肌劳损和外伤的机会都特别多。该肌的损伤都是人体躯干处于前屈位时,作回旋动作时损伤,它的应力集中点都在其肋部的起点和止点髂骨嵴前部边缘,急性损伤都有明显疼痛或肿胀。

  但通过人体自身制动休息和简单治疗都可缓解,而逐渐变为慢性。由于起止点处的损伤,内出血化,结疤,甚则使肌肉挛缩,而导致特有的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起点损伤,多诉肋痛,止点损伤者多诉腰侧痛,腰部活动不便。

  单侧腹外斜肌损伤,患者多是侧屈稍后伸姿势,双侧损伤,患者肋骨多下降,腰部稍前凹位姿势。

  诊断

  ①在腰部屈曲位,有脊柱旋转性损伤史。

  ②在下八肋腹外斜肌起点处疼痛,或压痛,或在髂嵴前部止点处疼痛、压痛。

  ③侧屈位,嘱患者作脊柱旋转运动,引起疼痛加重。

  (5)四肢瘫

  脑部损害侵及四肢。肢体可呈现痉挛状态、运动障碍或混合型。

  3.按肌张力高低及其严重程度分类

  脑瘫可根据其肌肉张力和损害严重程度分类。肌肉张力可呈现高张力、低张力或正常。肌张力是可以变化的,可随着时间而改变。有手足徐动症的脑瘫儿童诞生时为低张力,但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变为高张力。另一方面,共济失调儿童诞生时为低张力,并保持不变。

  损害的严重性可以是轻度、中等或严重。轻度受影响患者能够起床行走,并能独立进行日常活动,部分患者不需任何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如精细动作的训练、职业训练、特殊教育和说话训练等是必要的。中等度损害占半数,起床行走和日常生活均需要给予帮助。严重损害患者是完全没有生活能力的,通常卧床不起或依赖轮椅,由于不可能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所以治疗的目的是改善其活动功能,而不是起床行走。

  治疗

  1.药物疗法

  脑神经营养药、肌肉松弛药、活血药等。包括构筑和修复脑组织(细胞)的药物,如卵磷脂(包含磷脂酰胆碱、脑磷脂、鞘磷脂等),能修复因外伤、出血、缺氧造成的脑细胞膜损害,保护神经细胞,加快神经兴奋传导,改善学习与记忆功能。

  2.综合康复医疗

  如运动(体育)疗法,包括粗大运动、精细运动、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训练 ;如爬行、有目的的指认(鼻、耳等)、训练抓物、持物、起坐、摇摆、扶行(背靠墙、面朝墙)、原地运动(弯腰拾物、抬脚训练、单脚独立、原地起跳)、行、跑;再如物理疗法,包括神经电刺激疗法、温热疗法、水疗法 ;还有作业疗法即能力训练,现在这种专门化的医院或诊所在城市也有了,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以选择,但疗效一般。

  3.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

  “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 ”的研制是从分子基因学、细胞病理学、纳米药理学、生物物理学、分子免疫学、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出发,立体综合地治疗脑瘫疾病基础,是一种中枢神经再生疗法。

  预防

  1.出生前的预防

  做到优生优育,认真做好早期产前检查,做好孕妇围产期的保健,防止发生先天性疾病。妊娠期间发现胎儿异常及早终止妊娠。孕妇要注意避免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等。特别是在妊娠10至18周是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迅速时期,此时更应注意防止感染。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麻醉药、镇静药,禁止吸烟、饮酒;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的照射。

  2.出生过程中的预防

  造成痉挛型脑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娩过程中引起胎儿窒息和颅内出血,预防早产、难产,避免分娩过程中对新生儿的伤害,是预防痉挛型脑瘫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旦出现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等病症,要积极进行治疗,减少对新生儿的损害。

  3.痉挛型脑瘫后遗症的预防

  脑部感染、脑血管疾病、脑外伤等均可引起后天性痉挛型脑瘫,要注意预防,彻底治疗原发病。一旦发生上述症状,要及时到有神经科条件的医院治疗。

  结语:相信大家看完上面的内容之后对痉挛性脑瘫这个疾病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其实痉挛性脑瘫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它的危害也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做好痉挛性脑瘫的预防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