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品味生活网 资讯 正文

中西医是应该怎样治疗风湿病的呢

2018-04-09 00:26:26  阅读:3393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麦浚龙

  风湿病会随着季节、天气的变化而不断发病,在治疗时,控制起来比较麻烦。而且,风湿病并不随区域发生,在我国南方北方,发病率都是很高。那么,中西医是如何治疗风湿病的呢?

  风湿之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病者一身尽痛,日晡所剧者,名风湿。”《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同时指出“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着痹”。

  故正虚是风湿发病的内因,是病本。而风寒湿热等六淫外邪入侵,是发病的外在因素,是病标。只有内外两种因素结合,才导致风湿病的发生。所以,可以说风湿病是人体正气亏虚,营卫失调,感受六淫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瘀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乃至脏腑气血闭阻而致的肢体疼痛、麻木、肿胀、变形、僵直等症状的总称。故风湿病,亦称痹证。它与西医学的风湿类疾病相类同。

  西医的风湿病原指风湿性关节炎,又称风湿热,是由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心脏,其后扩展为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而现代所指的风湿病,从临床角度出发,凡表现为:起病或急或慢,关节疼痛,局部肿胀、麻木、屈伸不利,部分患者可致骨关节破坏,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等。不论病因如何,全部列入风湿病范畴。它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包括所有影响到骨关节及其软组织等的一大类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骨质疏松症、痛风、坐骨神经痛等。以上这些疾病均具有风湿病的共同特征,是致残的主要疾病,它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应高度重视,尽早医治,保持健康的身体。

  如果已经患了风湿病,一般来说,早期给予积极的综合性治疗,大多数患者恢复较好。本病的晚期或长期不愈,则可导致发生关节强直、畸形、肌肉萎缩,日常生活丧失自理能力,甚至铸成终身残疾,最后死亡。

  中医认为风湿病主要是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经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治疗应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方药以风湿汤为主,配合消络痛、活络丹、盘龙七片、适洛特治疗,有良好疗效。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风湿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提前做好风湿病的预防工作,一旦遇到变天或者是季节交替,必须及时的加以预防。同时,谨遵医嘱,坚持进行药物的巩固治疗以保证病情可以控制。

  大家可能听说过肥胖症这种疾病,肥胖症是一种病,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单纯性肥胖,这是一种病态的症状,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来治疗肥胖症。下面为大家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症,可以取双方治疗优势,相辅相成。

  肥胖源于摄入量大于消耗量,即入大于出,治疗肥胖症则首先限制入量,可辅以抑制食欲或减少胃肠道吸收的药物,达到让其出大于入的目的,从而减轻体重。只要是肥胖症,治疗原则大致相同,只是病情轻重、给药量多少的区别。

  西医,亦称现代医学,其主要的治疗原则是病因治疗。根据临床表现、生化、影像学检查寻找病因。只要是病因明确的,均以消除病因为治疗目的;病因不明,只有对症治疗,但效果肯定不如前者。此外,西医所用每种药品的作用及成分多较单一。

  中医为辨证施治,以望、闻、问、切所得到的各种证候,按脏腑、经络、阴阳、五行学说,分门别类,辨证求因。从前文中可知,仅肥胖病就有多种病因,施治方案各有不同。如为脾虚湿阻型,则需利湿温脾;而肝瘀气滞型,则通腑舒肝,用药完全不同。可见中医治疗,多因人而异,药方中药味药量各有不同,且随着治疗后病人各种证候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由此而得的煎剂往往比成药效果好。按中医理论,一处之症往往是全身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故施治中常给予全身调理,但不强调节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症,统一了肥胖病的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打下了基础。现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肥胖病方法与单用西医或单用中医治疗相比较,有如下特点。

  (1)治疗方法相互搭配:如服用中药配含节制饮食;节制饮食配合针灸或气功;体疗加服中药等。

  (2)中西药合剂:近年来推出的许多减肥新药都是中西药结合的产物,利用西药的某种功用,加上中药的功用及全身调理作用,增强疗效,减少副作用。利用西医的制药工艺,提纯中药的有效成分,改进中药的给药途径,如冲剂、外用霜剂(促进皮下脂肪分解)等,使用方便。

  以上为大家介绍的是肥胖症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希望可谓为大家带来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很可能因为饮食不当造成过度肥胖,这样必须减肥,才能减少患病的几率。同时,要注意区分肥胖症与肥胖的区别。

  如果得了骨质增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害怕的,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骨质增生是怎么回事,单单就知道是一种病,而且患上这种病会很严重。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骨质增生并非全是疾病,我们在正常的生活活动中,骨骼为了自我保护会增加接触面的厚度,这是正常现象,也不会引发疼痛。对于病理性的骨质增生中西医又是如何治疗的呢?

  经常会有病人在看到自己颈椎或腰椎的X线片后惊慌失措地问大夫:“医生,您看我怎么会病得这么厉害?这么多节都增生了,还有的地方都搭桥了。会不会瘫痪啊?”看着他们那紧张的样子,医生总是会安慰他们说:“没关系的,到一定年龄有增生是正常现象。”可病人们总是望着那自己看不懂的片子,将信将疑。的确,对于一个没有医学常识的人来说,“骨刺”这个词看上去就有些可怕,容易让人联想起“鱼刺”,鱼刺扎一下手也会很痛的,何况长在了自己的腰里、颈椎里呢?其实,不仅仅是病人,一段时间以来,医生也把治疗颈腰膝病的重点放在了骨质增生、突出的椎间盘、增厚钙化的韧带筋膜上了。这导致了过多使用手术,过分依赖病灶切除和置换的现象。临床表明,很多病人是不必挨那一刀的。而且,很多病人在手术后也未见症状有明显的好转。这引发了大家的反思。

  从伦琴发现X射线到现代的CT、核磁技术的发展,医学有了质的飞跃。作为一直以手摸心会为诊治方法的中医伤科也从中受益良多。许多新的整脊、正骨、理筋手法都是在影像基础上发展完成的。可以说,影像技术把中西医间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机制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但影像检查再清晰直观也只能是一个辅助诊断的方法。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视、触、动、量取得的第一手的资料和病人表现出的症状与体征都是极其重要的。只有将全部检查结果结合起来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见到椎间盘突出就切除,见到骨质增生就置换的做法是片面的、机械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人不是机器,治病也不是换个零件,紧个螺丝那么简单。

  实际上,人之所以会长骨刺,会有椎间盘突出,会出现筋膜韧带的增厚钙化,绝大多数不是病理现象,而是一种代偿机制的正常反应。就如同干活多了手上长茧子一样。人的骨骼如果受力太大也会通过增加骨量来代偿,这就是骨刺了。这些骨质增生在局部可以起到很好的坚固加强和保持平衡的作用,这不是得病了,反而是人体生命力活跃的显现。

  即使这些“异物”对周围组织产生了机械性的压迫,也不会致痛。因为,这一切都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局部的小环境,从骨、肉、筋膜,到神经血管都在起着相应的变化以适应和保持平衡。或许,这一平衡状态并不是最完美最坚固的,但一定是最合适的。所以,虽然几乎所有的人都有骨质增生,许多人都存在着椎间盘的突出和软组织的变性,但大多生活正常。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部分患者的疼痛呢?用现代医学的解释就是,“增生不会引起疼痛,炎性刺激才是疼痛的原因”。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患者症状与影像学上的反映不成正比。有的人增生明显,突出物巨大却毫无症状,而有的人小小的一个膨出却引发剧痛。根子不在骨刺或椎间盘本身,而是局限性的炎症灶。这个炎症的产生就是源于伤害性刺激过强,超出了可代偿范围。比如长时间坐姿不动形成的局部压迫、缺血缺氧。再比如跌仆闪挫、咳嗽喷嚏、勉力努责造成的牵拉与摩擦,都可能造成体液渗出和炎性细胞浸润。由于是突然损伤或机体循环不畅,使这些炎性渗出和代谢产物不能及时转运,刺激神经而致痛。这也正是中医所说的两大致痛机理: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经络筋脉气血运行不畅,壅滞不通,形成不通则痛;而久坐劳心,气血暗耗,失于濡养,就是不荣则痛了。

  中西医对于颈腰肢痛的机理,表述虽不同,但内涵却很相似。治疗上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西医保守治疗,常用的止痛方法不外脱水、促进微循环、营养肌肉神经、抑制无菌性炎症等。而中医则是运用按摩手法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改善病区的气血运行和濡养,恢复其原有的平衡状态。中西医都把病灶部位的代谢、血供、转输作为了重点,相互间协同性很强。所以,在临床上,对于颈腰肢痛诸病的保守治疗常常是中西医方法并用。

  现代医学的手术治疗立竿见影,很多方面是中医所不及的。比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骨关节病,发展到危重的阶段,保守治疗有时是难以短期奏效的。这时,急则治其标,运用手术的方法切除病灶、消炎减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按摩临床上,我们对于手法治疗15日以上症状未明显缓解,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情况,一般也建议手术。

  以上为大家介绍的就是骨质增生的相关情况,希望可以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帮助。我们在就医过程中,一定要认清自己的疾病,听从医生的诊断安排,不要自己妄下结论。最后,祝愿所有读者朋友能够健康平安。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