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黄明,图/《地道景物·姑苏》
蛮荒之地的逆袭
吴越:围田1.0
现在咱们都说富庶江南。但关于先秦时期以黄河为中心的华夏来说,长江以南的“江南”区域是一片偏僻的混沌边境,沟通很少,也比较落后。
姑苏正坐落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这儿长江一改中上游的“好脾气”,声势赫赫,风涛险峻,与大海无异;太湖湖面广大,周围近乎都是沼区域域,对以农牧为生的华夏先民来说,并不是一片合适播种的好居所。
被江河湖海刻画的姑苏。“水”是影响姑苏环境的主导要素。制图/Paprika,图/《地道景物·姑苏》
约公元前12世纪,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因父亲偏心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便逃到荒芜的江南梅里(今江苏无锡梅村)。泰伯自动融入当地风俗,并带来了华夏先进的农耕技能,其时江南的上千小部族都自愿归附于泰伯。泰伯便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还带领当地居民开凿了我国前史上第一条人工河流——泰伯渎。
吴人前期境况困顿,只能会集在太湖北岸的无锡一带活动,那里地形稍高,傍有残丘(比现在锡山、惠山),土层相对坚实,但土地面积狭小,开展很受约束;今姑苏地点的太湖东岸则简直满是水泽涝洼,那时人们还没有才干应对,亟需找到治水方法,才干扩展地图。
江南的开发史是与水争田的前史。图/视觉我国
其时,楚国首先开发出了先进的农业水利技能。楚国与吴国的境况类似,同处长江流域,云梦泽区域(大致在今湖北省江汉平原,先秦时有规划远超现在的湖泊群)也与太湖平原同为低洼潦涝的湖沼地带。
楚人挑选最低洼的当地辟为蓄洪区,挖渠筑堰,把剩下的水引到这儿;接近堤岸的浅滩草地辟为牧草区,不成片的畸零地辟为小町亩;剩下的成片的土地通过排水沥干,便可辟为农田,并且十分肥美,是栽培水稻的抱负土壤——这便是被后世称作“围田”的雏形。
随后,这项技能传到了附近的吴国。有了能够对立沼地之地的技能,加上需求对南边正在鼓起的越国有所防范,吴王诸樊在位时(前560年-前548年)将国都迁到了广大的太湖东岸区域,随后筑起的城池便是今日姑苏城的前身。
盘门坐落姑苏城西南隅,是姑苏最陈旧的八大城门之一,也是姑苏仅有保存完好的古水陆城门。两门交织并排,别离有表里两重。拍摄/虞绛,图/《地道景物·姑苏》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继位,他感叹“吾国僻远,顾在东南之地,艰险潮湿,又有江海之害,君无守御,民无所依,库房不设,田畴不垦”,命伍子胥改造城池,量体裁衣,进一步“治水”,构成了姑苏最原始的“水陆双棋盘”格式。这个格式通过历代完善一向连续到今日。
借由犁地与城池的两层晋级,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到达鼎盛,成为了春秋中后期最强壮的诸侯国之一。
“水陆并行,河街相临”是姑苏城市格式最明显的特征。到了唐宋时期,这一双棋盘格式根本定型,并连续至今。拍摄/张朝阳,图/《地道景物·姑苏》
吴国的南邻越国也在一起传袭着治水技能。越王勾践灭吴后,迁都至吴的旧都姑苏,将围田规划持续扩展。越人在凹地挖土,堆筑成垫高的“陵道”,既便利行路,又起到挡水效果,更便利建筑围田,这也是太湖水乡建造大型坝堤的开端。
不过几十年间,吴国、越国相继称雄华夏。能够说,治水是一个里程碑,使姑苏区域从一个长时间被忽视的边际地带,开端真实进入了华夏文明的视界。
隋唐:围田2.0
太湖是江南十分要害的存在。战国年代的《尚书·禹贡》有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这儿“震泽”便是指太湖,“三江”被以为指代其时太湖通海的三条首要水道——娄江、松江、东江。
前期,太湖承受西部山区的来水,足以通过三江排入大海,但跟着江南人口迁入越来越多,很多围田阻塞水道,水患日增。
尤其在隋唐今后,长江中上游人类活动频频,水土流失加重,长江带着的泥沙在江口越淤越高,阻滞了三江出水口,甚至在长江泛洪或许海潮上涌的时分,带着着泥沙的江水和海水还会倒灌进江口,进入太湖。
浩渺太湖。图/图虫·构思
排水不畅,太湖水体面积越来越大,水位越来越高,河流很多恣肆,剩下的水蓄积在湖东侧地形低洼的当地,构成了一大片湖荡区,阳澄湖、淀山湖、澄湖、独墅湖等的成因都与此有关,江南成了泽国河网布满的“水乡”。
但是,成百上千的沟、荡、潦、洼,还有洪水不时席卷而来,这样泥泞稀松、水陆不分的原生湖沼地貌可不是抱负的家乡,更不适合农业出产。
所以,“围田2.0”——“圩田”应运而生:在拓荒垦拓时,有计划地预留出洪泄用的水沟,使田亩与水道循形就势,有序摆放;传统上,这些人工水沟,横者称为塘,纵者称为浦,这种规划有塘浦体系和灌溉功用的水中之田已与咱们今日看到的江南水田比较类似了。
唐时人工改造构成的塘浦圩田体系,造就了今日江南水田的根本形状。圩田建造不只理顺了江南区域土地、水与人的联系,也大大提高了土地出产力。拍摄/闻军,图/《地道景物·姑苏》
太湖平原大规划的圩田建造始于唐朝。唐初盛世之时,北方的农业出产已不足以完全满意政治中心的需求,王朝的经济命脉开端向东南区域搬运,随后的安史之乱更是完全把全国经济中心面向了江南区域。
唐人在太湖平原上广开塘浦、圩堤、闸门,把垦区扩充到从湖岸到海边的简直一切未使用土地上,与此一起进行的是湖堤和海塘的大规划兴修,确保了新拓荒的圩田不被湖泛和海潮所扰。
唐末,北方乱战,农业凄凉,南边诸国却相对平和安靖。其时操控江南区域的吴越钱氏比较注重安居乐业,太湖平原的圩田建造和维护到达了一个极致,这时甚至有万余人的戎行专事水工及维护,包含疏浚塘浦、涝河泥、修堤防堰闸、修桥、栽树、补葺护岸等。
船曩昔是通行于太湖水网的重要交通工具,人们借由舟楫来往市镇,进行货品买卖,也用它捕捉水产营生。拍摄/焦青,图/《地道景物·姑苏》
连通南北的大运河体系也是在隋唐时期完工,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途经姑苏,与圩田体系一起奏响了姑苏“致富史”的序幕。
姑苏城南的宝带桥始建于唐代,它平行于运河,是运河古纤道的一部分。现在千帆过尽,现代公路代替其原有功用,宝带桥成为前史的见证物。拍摄/殷启民,图/《地道景物·姑苏》
两宋:商贸1.0
圩田前期规划很大,范仲淹曾描绘:“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
那时,人们多聚居在水道交汇的纽带之处,农田面积过大意味着水道稀少,乡镇的扩张很受地舆条件的约束。
受水的要素影响,村镇聚落大多紧沿河道、农田排布,人们的出产日子也环绕水而打开。拍摄/孙伟忠,图/《地道景物·姑苏》
从宋朝开端,跟着人口的进一步增多和大规划屯垦安排的分裂,大圩田逐步被切开为小农出产单位。水网被加密以区分田亩,水陆之间的节点越来越多,从空间上给市镇的开展发明了条件。
越来越小的田块不再需求很多的人来耕耘,剩下劳动力以自由民的身份进入市镇,转而从事工商工业,工商业的嫩芽开端从河网与田亩之间萌发出来。
水菜田间农人忙。农人在茨菇、茭白、荸荠等水菜田间清锄杂草、上肥。图/视觉我国
工商业起步的另一面,是土地使用方法的剧变。开端,一切土地都用来出产粮食,处理温饱问题,无暇栽培其它作物。
占城稻促成了这个突变。北宋时期,来自东南半岛的占城稻被引进我国,并敏捷在太湖区域推行开来。这个优质稻种在江南的气候条件下能够完成一年两熟,使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出产更高效,是我国农业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造。
江南水田。图/视觉我国
有了剩下的土地空间,粮食之外的各种农作物开端出现在圩田之中。太湖流域土壤黏湿,适合栽培桑树,桑叶的种类好、质量高,喂蚕所产出的丝货质地上乘。
北宋时,江南置有四所织局,成为黄淮、四川之外的第三大丝绸产区;南宋时,更在姑苏设立了仿制蜀锦的“宋锦编织署”,全国名锦——“宋锦”由此诞生。
丝绸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物资,新石器年代以来绵长的开展衍生出种种细类,汉语中也保留了很多专有名词。包含作为成语的“绫罗绸缎”四种在内,依据质料、工艺、外观等,丝绸至少可分为14大类和34小类。拍摄/陈钰曦,图/《地道景物·姑苏》
宋朝后期,棉花栽培和棉纺织技能从印度由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我国;棉花适应性强,能够在砂石质土地成长,产量大,并且易纺织,轻浮经用,很快成为了群众的“新欢”。
在姑苏,丝和棉是当地最重要的两种农产品——相对湿润的圩岸上植桑养蚕,相对枯燥的东部滨海高地种棉。丝棉质料供应不停,纺织工业愈加开展。后来乾隆称誉说:“宋时创造真称巧,苏匠仿为了弗殊。”
运河上来往船舶很多,深夜停船过夜,船老大们将船舶互相连在一起,以确保安全安定。日头初上,船民们划着小舢板出来打招呼,解开绳子,再开端新的路程。拍摄/丁嘉一,图/《地道景物·姑苏》
隋唐大运河通过历代完善,愈加疏通,并且就在姑苏城门前。只需一条船,姑苏就能够低成本地将数量巨大的丝棉制品和其它货品运输出去,换回巨额财富。姑苏城还自有水网,与大海相连,兼具内河航运与海上交通的优势,富庶翻倍。
运河将长江、钱塘江、太湖几大自动脉连通起来,太湖平原内部又通过毛细水网与运河相通,来往的人流货流就像血液里的营养物质,从毛细血管汇流到自动脉,再反过来,流遍整片土地的肌理。在此过程中,就连坐落水路交点的小型米粮集市也都顺势开展成了昌盛的市镇。
大运河主干线,从隋代的“人”字形,至元代呈南北向直线,必定程度折射着我国政治、经济中心的变迁进程。这一改变背面,是江南作为经济中心位置的逐步建立。通过京杭大运河,北京这一政治中心与江南这一物资集散中心严密连接起来。制图/Paprika,图/《地道景物·姑苏》
财富的调集也使得私家乡林昌盛起来,尤其在南宋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后,我国园林从此进入了“江南年代”。在姑苏,宋朝建筑的园林多达118处,遍及城内、石湖、尧峰山和洞庭东、西山,为日后“姑苏园林甲全国”打下了根底。
明清:商贸2.0
北宋王安石游历姑苏,阊门一带尚是“四顾茫无人”的郊野之地;但到了明朝文徵明的笔下时,现已是“带城灯光千家市,极目帆柱万里船”,商贸集市昼夜不分;至清初曹雪芹描绘时,现已一跃成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有风流之地”。
姑苏一直操纵着区域性政治经济中心的位置,不断调集财富,通过数百年的稳定增长,总算在明清年代攀升至巅峰。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有限放开了从前严峻的海禁。江南紧邻港口,又坐拥兴旺的水路,产品与劳动力在这儿来而又往,供销两旺,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交易中心;外界本钱的投入也越来越倾向于向单个中心调集,姑苏作为江南最昌盛的中心,更可谓富甲全国。
阊门是姑苏最陈旧的八大城门之一。明清时期,阊门是整个姑苏城最富贵的地带,它见证着城市的迎来送往与兴衰起落,一度成为姑苏的标志。拍摄/ 殷启民,图/《地道景物·姑苏》
人口不断调集,17至19世纪,姑苏的城市人口增加了一倍,市镇人口陡增九倍。大户人家常调集地主、巨贾、官宦、文人等多种身份,对物质享受、精力文娱有极大需求;一般布衣包含租佃农、长短期工也都具有消费才干。
这种巨量的人口、财富以及对日子品质的寻求,加上姑苏丰厚的质料供应、足够的脱离农业出产的剩下劳动力,使得姑苏出现了大批长时间专精于某一范畴的工作工匠,手工远超在农忙之余才从事手工业的一般匠人,“姑苏制作”由此声名远播。
其间,玉器、漆器、澄泥砚的制作最为杰出;苏作家具是我国古典家具的高峰;姑苏是朱彩所属的玉雕行当的全国性中心。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曾赞“工巧则推苏郡”。
清 带皮青玉月门(部分) 故宫博物院藏。苏作雕工玉器以“小、巧、灵、精”著称。在整块玉石被从中心取走一件碗坯的情况下,姑苏工匠用余料琢出了一件微观的江南庭园。拍摄/胡锤,图/《地道景物·姑苏》
姑苏也在明代建立了全国丝绸中心的位置,《明神宗实录》称那时“家杼轴而户纂组”(每家每户都在纺织和编织);明末清初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最高峰,与姑苏的奉献不无联系。康乾盛世,姑苏丝绸更是到达全盛,坐拥两大织局,仅府城中就有一万二千台织机开工;连内廷服饰都是在姑苏织好锦缎、绣上斑纹今后千里迢迢送到北京。
丝绸交易带来的商业集群和工匠的积累一起改变了姑苏城的城区布局,逐步构成了城东北的丝绸纺织区。现在在姑苏东北城区,至少有一半的家庭只需上溯三四代,简直都与丝绸职业有关。
1930年,姑苏观前街上的绸缎行“乾泰祥”。明清至近代,这片街区一向是姑苏丝绸业的中心地带,工场、商行遍及。时至今日,仍是姑苏最富贵热烈之地。拍摄/斯坦利·格雷戈里,图/《地道景物·姑苏》
戏剧在消费大潮中亦扮演着重要人物;从乡绅富豪到贩夫走卒都竞相花钱请戏班,是全社会的风气。《叶天寥自撰年谱》中有崇祯五年(1632年)姑苏演剧场景的记载:“一日斋筵及梨园供应价钱费三四十金不止,总计诸处一日百五六十金矣。”
姑苏城西阊门、胥门一带手工业兴旺,乐器制作技艺高明。姑苏的棉布纺织、丝绸编织与刺绣更是全国著名,“衣被全国”,戏服道具全部精巧。这些一起推进着昆曲开展,使之从当地小戏,于明中期今后成为盛行曲种而远播全国,又在万历年间进入宫殿。
昆曲盛行的年代也是我国园林最鼎盛的时期,这并非偶然。两者以“雅”的美学相连,曲与园,声与相,往往有着相同的境地,更遑论园林常是剧中故事发作的舞台。拍摄/陶源,图/《地道景物·姑苏》
巨量的财富更使私家乡林的建筑成为风潮,并且姑苏自然条件优胜,石材水源丰厚,匠人手工高明,园林皆为上品,姑苏园林一跃成为我国私家乡林的首席代表,盟主位置再未不坚定。今日了解的拙政园、留园、艺圃、环秀山庄、网师园等,都是明清时期的创作。
沧浪亭为姑苏现存最古的园林,初建时即以“崇阜广水”为特征。现在园外水面仍然广大,借入景中,欲断还连,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拍摄/曹晓芳,图/《地道景物·姑苏》
现在的姑苏,丝绸仍是精品,比方镇湖的苏绣、吴江的宋锦;苏作家具亦保持着明清家具黄金时期的最高水平;园林更是姑苏的筋骨,构建着姑苏气质……究其源头,是水,也是才智地治水,才有了现在的传奇姑苏。
- END -
文丨许君达、樂兮
修改丨樂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