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老家有一位老一辈,依照现在的话,他应该归于国学爱好者。他很喜欢耍弄古代的常识,但身处小城市,又生活在那个时代,也没时机承受正规教育,天然搞的是野狐禅一路,论语、孟子和周公解梦、地方戏混在一同。
在我小时候,他曾拿着树枝在地上一边画字一边给我解说,“城外为廓,廓外为郊,城外为甸”,说得十分慎重,好像是告诉我一个极大的隐秘。他也读过《易经》,然后没事了还给人算命。有次我在庙会上还赫然见他摆过摊。可是他只读过几本易经小册子,也不会虚虚实实、说话听音,天然算不过周围的瞎子。
我上大学今后,有次寒假回家碰到了他,他兴奋地拉着我这个“学问人”问寒问暖,还说要出个上联考考我。上联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大致便是“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留步”之类的东西。我想了半响对不出来,只好说我不会,在校园也不学这些东西。他既绝望又惊诧,意思是你连这都不会,还上什么大学堂呢?
周围的人大多觉得他是个怪人,我也觉得是。但细心想来,他的这些主意其实很有传统依据的。在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把常识当成一种相似巫术的东西,并且十分信任文字自身的法力。这并不古怪。就常识来源来说,它最早的确来源于巫师。这些巫师站在酋长周围,使用对巫术的常识来控制社会。中国民间最崇拜的常识分子或许便是诸葛亮了,他的形象就十分接近于古代巫师。鲁迅说《三国演义》的“诸葛多智而近妖”,以为是败笔,其实正因为他“近妖”,才更靠近民间对大常识分子的遥想。这传统一向延续到现代小说《白鹿原》,里边的朱先生也是这个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