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品味生活网 资讯 正文

高僧写了两句诗皇帝听到后对出后两句竟成一首大气磅礴的名篇

2019-10-11 13:46:05  阅读:9082 作者:责任编辑。陈微竹0371

有一种诗,说得好听点叫做“合诗”,说得不好听便是: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最终被他人拿去写完了。文坛有几回经典的合诗事情,让我们逐个回忆一下。

当年朱元璋带着几个大臣微服出巡,吟了句“轻轻细雨洒斑竹,阵阵清风吹落花”后就卡壳了。幸好有个秀才路过接了句“独倚阑干闲瞭望,天地都属帝王家”,为他成功突围,后来这个秀才自然是被封了官。

明代大文人王阳明当年鄱阳湖边吟了句“安仁铺内倚阑干,眺望孤牛俯在山”后,也接不下去了,正好周围花轿里有位新娘子听到了,帮他添了句“任是牧童鞭不起,田画荒尽至今闲”。王阳明是欢喜不已,亲赐陪嫁品。

而本期这首合诗,则是由一位唐代高僧和一个皇帝合写。当年唐宣宗李忱在香严寺避难,与寺中的香严闲禅师为老友。一日禅师对李忱抱怨,说自己写了两句诗可是却对不出后句。所以李忱听完前两句后,随口便吟出了共14个字的后两句,4句诗合起来后竟成了一首大气磅礴的名篇,诗名《瀑布联句》。让我们来读读看: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 终归大海作波澜。

这是一首咏瀑布诗,前两句出自香严闲禅师之手。“千岩万壑不辞劳”写的是瀑布的源头,它本是千岩万壑中渗出的细流,但却集腋成裘,渐渐会聚,到了崖前就形成了一条壮丽的瀑布。第二句“远看方知出处高”是写瀑布之高。一般人只看见瀑布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却不曾细想它更高更远的源头,这是此诗独具匠心之处。

高僧用“不辞劳”将瀑布拟人化,赞颂它的坚韧和坚强,也写出了成事往往要历经艰难险阻,树人则常常要饱经沧桑的道理。

早年两句来看,高僧之句其实是写得不错的。那为什么他很难接出下句呢?原因就在于起句太高。不少名家写诗的时分也有这个问题,最终往往写成了一首高起失落的“烂尾诗”。而李忱为了防止这个问题,便不再写瀑布的形,而是写它的归处,这就适当高超晰。

细流历经含辛茹苦,会聚成瀑布,它的志趣绝不是在溪涧中,而是要涌入大海,化成滚滚波澜。在这两句中,李忱用“岂能”和“终归”来加强口气,再用“留”和“归”两个拟人化的动词,令全诗大气磅礴,意境全出。

纵观这首名作,最高超的当地其实是在于前后的无缝衔接。虽出自两人之手,但读来却并不觉得转接僵硬。由于从诗意上来看,前两句写的是瀑布的来历和出处,后两句写的是瀑布的归处,天衣无缝;而从意境上来看,起得高落得也不低,前后的风格都是颇有气势的。这便是此诗能撒播至今的原因之一,这次合诗我们觉得写得怎么?欢迎评论一、二。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