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关于哥釉瓷器的热心肇始于明人,那么清代则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清朝的仿哥釉瓷器可以说是一个巅峰。此次秋拍呈现的这件粉青哥釉杏元贯耳尊便是光绪朝仿哥轴瓷器中的一件创作。
清·光绪·粉青哥釉杏元贯耳尊(官)
高30.2cm,口径长11.5cm、宽8.8cm
肚径19.5cm,底径12.2cm
此件清·光绪·粉青哥釉杏元贯耳尊,口呈四方,颈部饰双贯耳,溜肩腹鼓,腹部前、后均有杏核状凸起,为方正器身平添改变,下承方圈足。器身施粉青哥釉,釉面呈现出淡淡粉青,釉色青绿浓艳,清雅隽永,如碧波幽幽飘荡,尤为撩人心魂。又兼以疏落有致的开片,纹路天然如天成,开片处泛着轻轻浅黄,真是美好动听。其造型古拙正经,轮廓线美丽流通,高度达30.2厘米,气势庞大,在哥釉瓷中殊为稀有。
仿古形制的贯耳瓶,始于宋代,是哥窑传统器型之一,其器形仿自汉代投壶款式,直颈较长,腹部扁圈,圈足,颈部两边对称贴竖直的管状贯耳。贯耳瓶就一直是贵族阶级运用的物品,产品大多为皇族所独占。旧日的投壶在宋代已难觅踪迹,但贯耳瓶高雅的造型艺术已由前期的文娱东西的主功用,改变成为了摆设器或瓷质酒器。功用上的改变也决议了它的运用目标与规模,所以,从宋代开端至清代,贯耳瓶一直以它髙贵的身份,被历代皇族保留了下来。贯耳瓶在清代各朝都有烧制。
汉代绿釉陶投壶
高26.6厘米 颈高13厘米 口径4厘米
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哥窑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专以美丽变幻的开片装修制胜。同时期的汝、官两窑制品尽管也有开片,但没碎纹似蟹爪,官大片纹似冰裂,只要哥釉的纹片黑黄交错,布满器身,以“金丝铁线”纹著称于世。
宋 哥窑青釉贯耳瓶
高11.5厘米 口径2.5厘米 足径4.2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官窑仿哥釉瓷始于永乐末年。明皇甫录《皇明纪略》一书中有明仁宗当太子时问大臣“哥密器可复陶否”,又有“命陶之,果成”的记载。至明成化时,仿哥釉器已做得十分精巧,胎质细洁、白皙细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釉面滑润,光泽度强,开片规整,造型多样,有八方高足杯、撒口瓶、双贯耳瓶、卧足碗、菊瓣小碗、炉、洗等。成化今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
明宣德 仿哥釉菊瓣碗
高7.3厘米 口径18.7厘米 足径6.9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代仿哥釉的工艺水平十分到位,康雍乾三代君主慕古好雅,谕旨御窑厂烧制哥窑器,其器型、釉色、釉面等特征均到达与传世哥窑器神似的程度。部分器物“紫口铁足”、胎质较厚等更反映出对哥窑的全方位追摹。这和清代皇帝具有深邃艺术造就及丰厚的内廷保藏是分不开的。
清雍正 仿哥釉古铜纹方尊
高24厘米 口径12.3×9.3厘米 足径10.8×8.8厘米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代官窑已彻底把握了制造哥釉瓷器的技巧办法,出窑后先于器表深而大的纹片中嵌进褐黑色的紫金土,待彻底冷却后再置入黄色的釉汁中使小片纹充沛上色,这样黑褐色的粗线纹与黄色的细线纹就构成了。再将灰色的胎骨染成紫色,待釉汁流动后在器物的口边构成脱釉,薄薄的釉层下隐显露紫褐色的胎骨,加之神工鬼斧般的“金丝铁线”纹,和底足留下的支钉痕迹,
至雍正朝,仿哥釉器进一步开展老练,精品迭出。光绪一朝是瓷器制造回光返照时期,在低迷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又迎来了一个小顶峰,此刻的清瓷颇有康熙窑的风貌,故又有“小康熙”之称。而光绪自己也在政治地位上曾企图将晚清的衰落回光返照一下,他建议变法,力求使这个国家强壮起来,他的一番壮志情怀好像也能在此刻的瓷业开展上可见一斑。
这件此件贯耳尊胎体厚重,胎质细致,瓷土筛炼较细,釉色为粉青色,青中泛白,施釉均匀,釉面晶亮润泽,细腻润滑,赋有玉的质感。如网如织的“金丝铁线”纹披满全身,是一件罕见而精巧的晚清仿哥器。像这件贯耳尊特征显着、保存无缺的,具有较高的保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