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品味生活网 资讯 正文

敦煌莫高窟第332窟涅槃经变

2019-11-04 12:12:20  阅读:5710 作者:责任编辑NO。蔡彩根0465

现存唐代最早的《涅槃经变》的岩画和塑像都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建成的第332窟里。此窟平面方形,中心设中心塔柱,西壁开横长方形龛,内塑释迦牟尼涅槃像一身,头南脚北,右胁累足而卧,身长5.6米,通过后世重修。释迦涅槃像背面原有一排小塑像,多半已毁,现仅残存清塑两身。龛内西岩画十棵菩提树,北岩画摩耶夫人从忉利天乘云下娑罗双树间哀悼释迦牟尼。这是莫高窟《涅槃经变》绘塑结合的开端。

第332窟-西壁龛内涅槃像-初唐-吴健拍摄

主室南岩画大幅《涅槃经变》一铺(高3.7米,宽6.08米)。这铺《涅槃经变》是古代画工揉合后秦佛陀耶舍与竺法念译《长阿含经》卷四《游行为》、萧齐昙景译《摩诃摩耶经》、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经》以及初唐若那跋陀罗译《大般涅槃经后分》而创造的。画面可分十组,从右至左,从下而上,又从左返右。现分组简介如下:

榜首组临终遗教:画说法图一铺,释迦牟尼居中说法:“吾灭度后,汝等四众当勤护我大涅槃。”左右画菩萨、弟子、天龙八部簇拥听法。佛前下部跪两供养菩萨。菩萨下部跪四比丘,其间左边一比丘坐在地毯上,似即《遗教品》中的阿泥楼逗(即阿那律)教阿难四问。比丘下部画四野兽,其间一只似狮子,余皆漫漶。昙译《大般涅槃经》卷一《寿数品》云:“复有二十恒河沙等师子兽王……持诸花果,稽首佛足,却住一面。”上述四野兽画面当即体现这段经文的。

说法图上部还有一个小插曲:画一大山,山前画一比丘与一婆罗门对话,这是迦叶向婆罗门问询释迦牟尼的病况。这个故事在隋代现已呈现,但很简略,只画一个婆罗门站在莲花上,手持一似花之物。332窟的这个故事,既画有大山作布景,以示迦叶刚从耆阇崛山赶来,又有人物对话,而且比较生动,给过火庄严的佛国说法图,增加了一丝人世的生活气息。

第二组双树病卧:《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应尽还源品》云:“佛复告诸群众,我今时至,举身痛苦……于七宝床,又胁而卧……”在榜首组画左边画双树,树前画七宝床,释迦右胁而卧。左右画菩萨、弟子、天龙八部,此即体现双树病卧。七宝床前左边画三比丘(前一立,后两跪),右侧画三尘俗供养人,这是体现僧俗佛徒劝请释迦牟尼莫般涅槃。僧俗佛徒下部画一鸟二马,这依然是按昙译著《大般涅槃经 寿数品》的记载,体现禽兽请佛莫般涅槃。在涅槃像右侧画一晚年比丘,身穿白衣,双膝跪地,手抚佛足,表情悲痛,这是体现佛体入殓后又为迦叶现足的故事。这个故事本应画在第三组,这儿可能是画工一时忽略,误画于此。这种状况在敦煌岩画中亦非单个。

第三组入般涅槃:在双树病卧的左边,画释迦牟尼右胁横卧于娑罗双树之间的七宝床上,左右画菩萨、弟子、天龙八部举哀,这是体现释迦牟尼已入涅槃。在释迦牟尼背面,好像画一举哀者,投身释迦牟尼身光上(模糊不清)。释迦牟尼的右侧也画一身穿绿袍的举哀者,似在揪发。在七宝床左下角画一妇女,双膝跪地,两手拖地,悲号痛哭,这是按《摩诃摩耶经》记载,体现摩耶夫人的哀伤。七宝床右下角画须跋陀罗身先入灭。须跋陀罗右下侧画一人,躺在地上,这也是连续隋代的体裁,体现执金刚密迹力士,见佛灭度,舍金刚杵,闷绝躄地。再往下画一马、二虎、二孔雀,体现禽兽对释迦牟尼涅槃的哀悼。

哀悼佛涅槃的双孔雀-初唐-吴健拍摄

这儿也有一段插曲需求阐明。在前述第二组双树病卧上部画一比丘,乘彩云升天,这是依照《摩诃摩耶经》卷下的记载,体现阿那律上升忉利天给摩耶夫人报丧。

又在迦叶问外道上部,画一殿堂,表明忉利天宫。殿堂外右下侧连画数朵飞云,云上画一贵妇,乘云缓缓下降,体现摩耶夫人出忉利天宫,直奔娑罗双树哭佛。这个故事隋代洞窟已有,但情节简略,只画一名贵妇,坐在释迦牟尼头侧,而322窟已开展成连环画的方式,体现摩耶夫人飘游下凡,云移人动,彩带招展,颇有“满壁风动”之势。

第四组商办阇维:“阇维”原本是火葬的音译,这儿宜作入殓解。《摩诃摩耶经》卷下云:“尔时阿难即使入城,普告力士,如来昨晚已入涅槃,汝等宜应供养阇维。诸力士等……即问阿难,我等不知云何阇维如来之身?”壁上画诸菩萨、弟子、天龙八部以及善男信女,环绕释迦牟尼棺椁,有的哀泣,有的张大嘴巴说话,正商办入殓之事。

商办阇维-初唐-孙志军拍摄

第五组自启棺盖,为母说法:画在第四组左边。据《摩诃摩耶经》卷下记载,当摩耶夫人从忉利天下至娑罗双树时,见儿尸体已入殓结束,便“呜呼苦哉,痛不可言”。“尔时世尊以大神力故,令诸棺盖,皆自开发,便从棺中,合掌而起……以梵软音,闻讯母言:‘远屈来下此阎浮提,诸行法尔,愿勿啼泣。’”岩画上画释迦牟尼佛坐在棺盖上,举手说法。释迦牟尼前面画摩耶夫人带二侍女,跪地听法。释迦牟尼两边还有许多菩萨弟子跪地听法,经文与画面彻底符合。原本《涅槃经变》的主题是宣扬释迦牟尼的“常乐”之死,但322窟的这铺《涅槃经变》却加进自启棺盖,为母说法的故事,用以宣扬封建孝道。经中直言不讳地说:“尔时如来为后不孝诸众生故,从金棺出。”“用报所生恩,示我孝爱情。”“故我从棺起,合掌欢欣叹。”这个画面呈现在武周时期,与其时的儒佛奋斗有密切关系。众所周知,儒佛之争是唐朝年代一个大问题,而且往往与政治奋斗交错在一起。儒家进犯释教的一条惯用论据是“不忠不孝,削发而揖君亲”。特别是武则天为了完成她的所谓武周“革新”,把释教举高到儒教之上,儒家天然不甘屈从。释教为了尽量剥弱对立力气,不得不适应中国国情的需求,在佛经里增加一些儒家道德规范的内容,致使释教进一步中国化。322窟的这铺《涅槃经变》就是在上述前史布景下,释教中国化的形象的前史见证。

自启棺盖,为母说法-初唐-孙志军拍摄

第六组力士举棺:释迦牟尼给他母亲说完法后,“即使阖棺”。接着就是诸力士抬棺材到火葬场火化。据《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下《机感荼毗品》记载,拘尸城的善男信女们,欲“贪善福”为己有,不让“天人”共抬佛棺,就在拘尸城内找了八大力士,共抬佛棺。但是,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怎样也抬不起来。在第五组岩画的右上侧,画八人共抬一棺跋涉。画面与经文有收支。

第七组金棺自举:据上述经文,释迦牟尼见诸力士抬不动棺材,乃大发慈悲,现“神通”,所以,金棺自举,“升虚空中”,从拘尸城西门入,东门出,主动往火葬场运转。但岩画中依然画了一幅奢华的棺材,由八个比丘抬着跋涉。风趣的是棺盖顶上还画了一只大公鸡,雄赳赳地站在棺盖上。这可能是体现祝鸡翁的故事。据我国神话传说,祝鸡翁是名养鸡能手。他养的一种鸡名叫远飞鸡,晓飞四海,夕还依人。他养鸡百年,得钱千余万。后至吴山,飞升成仙。在《涅槃经变》里穿插进我国古代神仙故事。阐明唐代释教的涅槃思维与我国古代传统的神仙思维的溶合,表明释迦牟尼涅槃后也将升仙。棺材前面画八比丘举幡引路,三菩萨持香炉供养,棺材后边画大群菩萨、弟子、天龙八部送殡,局面非常局面。这实际上是唐代上层社会的送殡写实,是一份适当宝贵的民俗学前史材料。

金棺自举-初唐-孙志军拍摄

第八组香楼荼毗:上述经云:如来金棺“逐渐空行,至荼毗所,缓缓垂空,下安七宝床上。”然后群众又把金棺至香楼上,诸大力士投火香炉,火自殓灭。“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胸怀中火踊棺外”,逐渐焚烧,通过七日,“焚妙香楼,尔乃方尽”。岩画上画熊熊大火,焚烧棺材。很多菩萨、弟子、天龙八部绕火哀悼。与此哀伤情形相反,在火化场的右下角,画二比丘,面向火化场,手舞足蹈。这是体现一批不守戒律的比丘,怅然庆祝释迦牟尼身后,再没有人来管制他们,从此能够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了。

第九组八王分舍利:《长阿含经》卷四《游行为后》里对有关战役描绘得很生动:“时诸国王即集群臣,众共立议,作颂告曰:‘吾等合议,远来拜首,逊言求分。如不见与,四兵在此,不吝身命。义而弗获,当以力取。’时拘尸国即集群臣,众共立议,以偈答曰:‘远劳诸军,耻辱拜首,如来遗形,不敢相许。彼欲举兵,吾斯亦有。断命相抵,未之有畏。’”关于《八王分舍利》的图画,新疆克孜尔石窟较多,内地诸石窟很少。莫高窟第332窟的这幅《八王分舍利图》是玉门关以东诸石窟中现存最早的一幅。它是依据《长阿含经 游行品后》制作的,画在第七组金棺自举图上部。画中恒河波涛汹涌,两军跃马挺矛执盾,激战于河滨,把战役描绘得非常生动。

八王分舍利-初唐-孙志军拍摄

第十组起塔供养:据经文记载,八王最终宽和,平分舍利,“各归其国,起塔供养”。岩画中并未画八塔,只是在火葬场右上角画了一座三级佛塔,四周僧俗佛徒绕塔供养。

综上所述,能够看出第332窟的《涅槃经变》,是在隋代《涅槃经变》的基础上创造的一铺全新的、民族化的、具有连环画方式的巨幅《涅槃经变》。它的呈现绝不是偶尔的。其时唐王朝正在“贞观之治”奠定的雄厚的物质基础上,蓬勃开展。在此基础上发生的敦煌艺术也像其时全国其他艺术相同,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它不受旧格局的约束,发奋立异。这个时期的《涅槃经变》,那谨慎的构图,绮丽的颜色,宏伟的气势,都称得起是敦煌岩画中的白眉之作,也是《涅槃经变》开展的顶峰。

(来历:释教古籍)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