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112窟岩画小方头琵琶展现
莫高窟220窟“花边阮”
莫高窟285窟岩画筚篥展现
花边阮
弯琴
方头琵琶
筚篥
仕女箜篌
雷公鼓
我国甘肃网11月27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导(记者 荆雯)近来,在第二届长三角国际文明产业饱览会上,由甘肃省文明产业开展集团与敦煌研讨院协作,甘肃丝绸之路文明构思工场有限公司施行的敦煌岩画恢复古乐器展——“天籁敦煌”成为亮点。雷公鼓、箜篌、长柄琵琶、花边阮……特别是出自莫高窟112窟《观无量寿经变》、蜚声中外的舞剧《丝路花雨》中英娘手中的那把“方头琵琶”,从敦煌岩画中“飞”出的敦煌古乐器引爆观众眼球。
敦煌岩画上有4000多件乐器图画,反映我国乐器开展最光辉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时任敦煌研讨院研讨员的郑汝中先生、庄壮先生经过许多研讨,拷贝出一批岩画乐器,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2018年4月,甘肃省文明产业开展集团与敦煌研讨院一起协作,拷贝敦煌岩画乐器并进行延伸开发,以“活态”的办法传承和发扬优异民间传统文明,使敦煌古乐器“走”出岩画,“走到”群众身边。在86岁高龄的敦煌乐舞研讨专家郑汝中先生的规划指导下,依照敦煌岩画乐器图形制造成能够演奏的乐器什物,共制造了弹拨、拉弦、冲击、吹奏四大类乐器,97种,245件(2套)。恢复作业约请上海、扬州、姑苏、北京、河南、河北等地的民族乐器制造大师一起承当。敦煌研讨院的画师在这些乐器上精心制造了乐器出处的岩画图画,使乐器在奏出美好音乐的一起,成为艺术品。
今年以来,“敦煌岩画恢复古乐器展”已先后在兰州、宁波、深圳等地展出,遭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恢复的乐器不仅仅文物复仿品,而是能够演奏的乐器,可移动的敦煌古乐成为各大展会上的“网红”。
1 琵琶:
在莫高窟里,只要与音乐有关的岩画中必定有它的身影,它便是被誉为“民乐之王”的——琵琶。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用“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描绘琵琶洪亮而圆润的音色。
据统计,敦煌莫高窟的石窟岩画中,琵琶的数量名列前茅。无论是经变画中的极乐净土,仍是尘俗日子中的贩子酒肆,琵琶的造型无处不在,689只形态万千的琵琶,见证了琵琶在十个朝代里的改进与开展。琵琶,以其演奏办法而得名,古代称作“批把”,即右手向前弹叫批,右手向后拨叫把,两种根本的演奏办法构成了这种弹拨乐器的姓名。敦煌岩画中留下了50种不同款式的琵琶图样。北凉第272窟,是莫高窟最早的石窟,人称建窟之始者,其间就有琵琶的身影。乐器的制造,从来是件极为困难的作业,大都以手艺为主。特别模仿岩画乐器制造,只要图形,没有什物,既不知悉各个部位的详细尺度,也看不到它的内部结构,更听不到它们原有的音响效果。而“拷贝”出的敦煌乐器,并非为了置之不理,招供赏识,而是要古为今用,经过试制,追回一些失传的声响。
此次恢复拷贝的琵琶外观效法敦煌岩画的原貌,坚持乐器造型古拙漂亮,而内部结构则依据多年来对乐器变革的经历及现代乐器科学结构进行规划,选取了各个时期岩画的代表,共制造曲项、方头、棒形、短颈、五弦等不同外观的琵琶共17种。它的恢复成功,意在引发人们对敦煌艺术、前史的寻找。
2 箜篌:
它曾盛极一时,却毕竟被前史吞没。与琵琶相同,它的姓名、它的声响,也曾被历代文人学士一次次歌咏与赞许,它便是——箜篌。
公元前8世纪前箜篌从波斯传至我国新疆区域,此后又沿着丝绸之路进入河西走廊和中原区域,它美好的音色、广大的音域深受其时人们喜欢。
向西为西方的竖琴,向东则为我国的箜篌。箜篌在隋唐时期的宫殿乐舞中得到极大开展,成为乐队装备中一件不可或缺的旋律性乐器。除了乐器数量的骤增,这一时期的箜篌在形制上也逐步完善。宋元时期箜篌虽持续撒播,但多禁闭于宫殿。明清时期箜篌艺术日渐陵夷,至清代彻底失传,绝响达300年之久。
好在泛动在前史长河中的渺渺余音并未彻底散失。20世纪30年代今后,我国音乐界、乐器界有识之士极力复兴这项陈旧的乐器艺术。
我国现代箜篌的试制与变革,近一个世纪以来从未连续。1980年,我国文明部和我国音乐家协会组成“箜篌变革小组”,成功研制出第一台不转调的现代箜篌。陈旧而奥秘的箜篌在失传多年后,如浴火凤凰般迎来了重生。它尊贵高雅的外观和天籁般的悦耳音色,让许多人一见钟情,从此痴迷。
此次敦煌岩画恢复箜篌可分为古典箜篌与现代箜篌。其间造型最为冷艳的被命名为“仕女箜篌”,它是在郑汝中先生的主张下,将一尊侍女铜像作为箜篌的立柱,终究不只试制成功,并且十分有艺术美感。
比起仕女造型的现代箜篌,更难的是恢复岩画上的箜篌,从一个造型的主意到一步步调试,发明出一个新的箜篌款式。作为乐器变革者,他们不只追溯民族乐器的曩昔,也刻画着它们的未来。
3 花边阮:
与无处不在的琵琶不同,它在敦煌岩画上只呈现过两次,却以其共同的造型令人过目不忘。一次是在盛唐217窟北壁的“不鼓自鸣”乐器中,一次图画更为明晰,是在初唐220窟的北壁药师经变乐队中。郑汝中翻遍一切音乐典籍,也没有找到这种琴头似曲项琵琶,却有着花瓣形音箱的乐器,仅有能够确认的是,这是一种阮。
阮,汉代琵琶的一种,我国最早呈现的弹拨乐器之一。西域琵琶传入后,需要在命名大将它们区分隔,刚好此刻,呈现了一位善弹这种乐器且技艺高超的音乐家,人们便用他的姓名将其命名为“阮咸”,简称“阮”。
阮的音箱是圆盘形。220窟岩画上的阮,却绘着一个花瓣形的大音箱。终究,郑汝中依据它那共同的花瓣形音箱,给它起了一个诗意而特别的姓名——“花边阮”。敦煌岩画乐器大多是线描造型,无法看出乐器的内涵结构,在拷贝的过程中,必需要澄清花边阮的琴梗和共识体是怎么拼装的。怎么使这件敦煌岩画中最为冷艳的乐器宣布悦耳的声响,而不沦为一件摆设品,拷贝团队进行了许多立异。终究,拷贝出的花边阮什物,不只高度复原了岩画中的形象,并且音色美丽,实为抱负的低声弹拨乐器。
4 弯琴:
建于晚唐时期的161窟岩画上呈现了一个更让人隐晦的乐器。飞天伎乐所演奏的乐器,很像是一个弯形的琵琶,却只要一根弦。
只要一弦,也就只能宣布一个音,作为一种乐器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从其时的乐器制造和乐律学的实践情况剖析,也是没有一点道理的。可是,这种图形在莫高窟先后呈现了20余幅,并连续了数个朝代,甚至在新疆的石窟岩画上也能看到它的身影。
那么,终究这件乐器的弦数是多少,这是一个特别令人重视而又利诱的问题。日本音乐史学家林谦三先生也对这件弯琴极为困惑,他在其所著的《东亚乐器考》中做出了猜想,以为这件乐器只在宫殿礼乐中使用了一个时期,未能遍及民间就消失了,所以唐代的画家便加以幻想,发明了这一件乐器。
尽管仅仅古人的幻想,无法用于演奏,但今日仍然复原了这份幻想,制造出了弯琴什物。这件无法奏响的乐器,好像在提醒着咱们,仙乐飘飘的佛国国际与礼乐调和的实际国际的间隔。
5 筚篥:
如北风吹拂古树,动听深重的乐声刚到耳边,便让人想起了远方与原野。这种音色特别的双簧乐器,最早发生于中亚区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从古代的龟兹也便是今日新疆库车一带传入内地,依据古代龟兹语,被音译为“筚篥”。
龟兹牧人的乐器,在唐代的乐坛上开放异彩。无论是宫殿宴享,仍是街市民宅,无不论声动听,余音飘扬。在这次拷贝过程中,筚篥的管身以乌木制造,并配有精巧的哨嘴。
筚篥在宋代乐坊音乐中上升为重要的领奏乐器,而被改称为“头管”,也便是今日在北方民间仍然撒播的吹奏乐器“管子”。它的音色深重淳厚,凄婉悲楚,特别是它那近似人声的特别声响,更能表现出西部苍莽冷寂的意境。
这件乐器在石窟岩画中呈现频率很高,每一个乐队简直都有筚篥。它也很重要,能够说是一根管子贯穿丝绸之路,这件乐器在国际各地都有它的声响传达,不论是在亚洲,仍是在非洲都有它的声响,穿越了时刻和空间,连绵至今。
6 雷公鼓:
国际上,鼓的最早发源地在我国。
敦煌岩画中,冲击乐器在各类乐器中约占对折。最杰出的便是鼓类。从西魏时期的天宫伎乐,至元代岩画中的飞天伎乐,各种造型的鼓,历时一千多年,从未连续。
它是这次乐器拷贝中,款式最共同,体积最大一件著作,是依据莫高窟249窟,西魏岩画雷公伐鼓图形规划而来,它便是——雷公鼓。岩画中的鼓连成一圈,雷公在中心伐鼓,四肢并用,画面十分适意。前期人类还不能了解天上的雷声是怎样发生的,所以就发明了雨神雷公在天上打鼓,而有雷声的传说。画家们依照其时的幻想,创作了这一奇特而又美丽的雷公伐鼓图。
今日的演奏者遭到雷公岩画的启示,也站在中心的圆环伐鼓,多人合作击打。
这件雷公鼓二十多年里不断实验。一件一件研讨,一遍一遍地实验,敦煌文明中献身与贡献的精力好像也灌注到了每一件拷贝乐器的身上。
古人天马行空的幻想力与今人的幻想力,终究成果了这件能够演奏的雷公鼓,它现已不再是一开始的道具了。
(来历:兰州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