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木偶艺术开展,我常想一个立异问题。
有人会说,木偶艺术对错遗,谈立异可能会发生“误导”,会损伤传统,使传统艺术变得改头换面。在我看来,非遗剧种的开展,应该是传承和立异“两条腿走路”。一方面,立异要以传承为本,没有传承的立异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行能有实在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任何非遗剧种,没有立异就不能开展,就会老化、死板,终究从“活化石”变成无生命的真化石。
调查泉州一带的木偶艺术时,就能深深感遭到这一点。以晋江布袋戏为例,它的开展史便是一部“两条腿走路”的前史。因为观众数量添加、观演空间扩展,布袋戏的偶身就显得太小,所以,艺人们把偶身加大,还给偶身双臂加上肘关节,使它能够活动,大幅度的提升了体现力。这些都是立异。但立异后的布袋戏依旧是靠艺人的五个指头操作,也便是说,剧种最底子的特性没变,布袋戏仍旧是布袋戏。并且,并不是一切偶身都做了上述变革。比方剧目《小闷·小七送书》中的小七是丑角行当,就运用了传统规划,双臂一直垂直,动作粗暴短促;而两个旦角个头增大,肘关节能够曲折,动作细腻高雅。观众能从比照中感遭到激烈的喜剧效果。可见,艺人对偶身结构和动作技巧的变革是从实际出发的,并非盲目地为立异而立异。
泉州提线木偶也在维护传统基础上不断立异。偶身通过改造,添加了膝关节,全身的线从十几条添加到30多条,体现力大大增强。更具底子性的是舞台款式的变革。曩昔,泉州木偶的表演形状被称为“四美班”,艺人站在舞台上,一片与胸部齐高的屏风竖立在他们与木偶之间,艺人操作木偶的全过程,以及他们的表情、道白和歌唱,观众都看得清、听得见。木偶没有表情,操作者的厚意投入和高雅动作,既是对木偶局限性的补偿,也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百科。后来,提线木偶走进大剧场,面对观众增多的新情况和创造现代剧目的新课题。比方排演《解放一江山岛》等新戏,剧中呈现了飞机、大炮和战舰,演剧的形状必定要改造。为了实在体现故事的时空布景,艺人在脚下垫一个渠道,高高在上地操作偶身。后来,这个渠道垫得更高,成为中台,最终开展为高台。
高台开展到极致的比如是《火焰山》,运用加长的提线操作,是国际提线木偶史上空前的立异。该剧是泉州提线木偶演出场次最多的一出戏,巡演数十个国家,所到之处,无不遭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四美班”款式与高台款式各有千秋,具有不同的审美兴趣,它们都是艺术珍宝。高台款式本是一种立异,通过60多年开展,渐渐的变成了“第二传统”。2006年今后,泉州提线木偶最著名的几出大型新戏——《钦差大臣》《赵氏孤儿》《卢俊义》,全都选用高台款式,传承“第二传统”。高台款式与“四美班”款式的并存,生动见证着立异与传承的辩证关系,一起也是“两条腿走路”的最佳例子。
我国木偶艺术的形状、款式极为丰厚多样,且各有所长,潜力无限,都值得仔细研讨。只要在承继和维护传统的前提下勇于、长于立异,木偶艺术一定能更好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