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品味生活网 资讯 正文

手绘16座传世修建剖面图带你追溯3000年的修建故事

2019-12-29 23:07:33  阅读:6043 作者:责任编辑NO。卢泓钢0469

有这样一个东西。

你可以从它身上看到人类社会的变革,它承载着历史。你可以从它身上看到科技的高度,它是科学的造物。你还可以从它身上看到美的形态,它是美的化身。有时,它象征财富和权力;有时,它见证我们复杂的情愫。从古至今,它都与我们相伴,从未离开。

它是建筑,是我们对自己和生活的诠释,它的故事是理解世界的钥匙。

——《建筑的故事》

点击视频,全方位了解《建筑的故事》

横跨3000年的故事,

揭开建筑与我们命运的联结

《华尔街日报》评价《建筑的故事》时这样说:“这本书是献给与人类史相伴随的建筑颂歌。”

《建筑的故事》从一个用树枝和腾蔓搭建起来的小窝讲起,这个小窝既不能遮风又不能挡雨,只将将够一个人容身,然而,它却几乎是建筑的起点。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如今所住的习以为常的房子,集合了数千年人类的智慧。

“你把收集来的树枝摞在一起,来建造一间木屋。然而,树枝不断地翻倒在地,最后你学会了用藤条将树枝捆扎在一起,使之直立。”

《建筑的故事》追溯了3000年的人类建筑史,从原始人寄居的洞穴开始,按照建筑的发展顺序,一直讲到21世纪人类渴望建造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房子,横跨除南极洲外的世界六大洲,宛若一个完美的闭环。

但你绝对不能把它当成一本枯燥的“建筑史”,它其实是一本“改变世界的建筑们的传记”,除了图文并茂的告诉你哥特、巴洛克、新古典主义、国际主义……等风格的特征,还会为你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让你身临其境地体会建造者的梦想与灵感,感受一个个波谲云诡的大时代。

有时候,这梦想是永生:

“他想:山不会死亡,岩石也不会粉碎为尘土,人生短暂,而山石却永恒矗立。如果他为自己建造一座石头陵墓,结果会如何?毫无疑问,他的名字将永垂不朽。”

有时,这梦想只是“有个安静的地方放松心情”:

“晚上,他筋疲力尽地回到自己的宅院里,坐在小湖边,静静地看着树枝低垂,掠过水面。在那里,他可以稍作休息,重振精神……足利义满决定在那里建造一座亭子,他不需要一座带厨房和卧室的房子,只要一个可以静赏湖景的房间就够了。”

而不管梦想是大是小,总有人全力以赴地去实现,用当时的先进的技术造出心目中最美丽的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建筑的故事》有一个横跨了6页的长长的年代表,年代表里的每个有图画的建筑,在这本书中都有自己单独的一章,和精心绘制的大幅剖面图:

图注:在《建筑的故事》里,享有单独成章且有大幅剖面图待遇的建筑有:左塞尔金字塔、帕特农神庙、圣索菲亚大教堂、巴黎圣母院、紫禁城、圆厅别墅、泰姬陵、沃勒维孔特城堡、梅尔克修道院、圣彼得堡、水晶宫、包豪斯学校、克莱斯勒大厦、悉尼歌剧院、蓬皮杜中心、草砖房。

16座伟大建筑剖面图

当你想要了解一栋建筑,就要深入它的内在

要了解建筑,就要了解关键时期的代表建筑;而要了解代表性建筑,就必须深入它的内在。好比认识一个人,除了知道他的模样,更要了解他的性格和内心。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看建筑就像“盲人摸象”的主人公,即使深入其中,也无法真切地把握它的样貌,特别是那些复杂而庞大的建筑。

当我们漫步在故宫中,常会觉得在相似的院子中穿梭,不断地从一个院子跨入另一个院子,然后生出“也没什么了不起”的错觉。但如果我们有机会从高处俯瞰,就会为它的宏大和布局赞叹。

《建筑的故事》里有16座建筑的精彩剖面图,清楚地展示了这些堪称丰碑的伟大建筑的内部构造,让它们在我们脑海中的形象更具体,也让我们正真看到它们精细的一面。

斯蒂芬·比斯蒂为《建筑的故事》所画的紫禁城剖面图,精确到了台阶的数量,甚至还把铜鼎也画了进去,并告诉人们铜鼎的作用——“铜鼎中备有灭火的水”。

右下角小图中腾空而起的小房子,就是大图所画的部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通过剖面图,我们大家可以从整体视角上看到建筑内部的空间构造和设计理念。再参照文字描述,建筑就不再是单纯的“房屋”,它所背负的期待与理想悄悄袒露出来:

“对中国人来说,紫禁城就是天下的中心。当人们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地赶来时,朱棣希望给他们看到一个完美的世界,一个微型的中国,一个秩序井然,和谐美好的地方。”

英国的《书单杂志》评价斯蒂芬·比斯蒂:“用彩色铅笔图,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比例感,完美再现建筑的宏伟壮观。”这些细致入微的剖面图,剥夺了你“走马观花看建筑”的机会,引导你静下心细细观察这些人类的杰作。

注意到紫禁城剖面图里的这些小人了吗?这些小人让我们得以形象地体会建筑物的大小,感受人与建筑的关系——很多小人列队站立,暗示这座皇家建筑的威严。

“时光在这座城内仿佛静止了。”

同样的,这些剖面图,也让我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类的智慧与力量,梦想与希望。《建筑的故事》大幅展示的最后一栋建筑,是位于英国的草砖房。它由萨拉·威格尔斯沃思和杰里米·蒂尔在2001年以废弃的铸铁厂为建址建造。

如果把图放大(直接看书会很清楚),会发现草砖房的墙是秸秆和沙包,隔热材料是撕碎的报纸,窗框是废弃的铁轨,热能则来自太阳板……你可能会觉得,这幢房子没什么了不起,它不华丽,也不恢弘,它凭什么成为《建筑的故事》的压轴之作?

《建筑的故事》的最后一篇故事——“三思而后建”也属于这栋“草砖房”:

“地球似乎不再那么坚强……砍伐森林的速度已远远超过树木的生长速度。世界各地的工厂制作了大量的钢梁,用大型器械压制水泥。人们建造的房屋需要能量来供暖和照明,因此锅炉燃烧大量的煤气提供能量,输电线路塔也遍布原野。地球上的城市需要数百万盏电灯来照亮。”

跟着时间的推移,人能做的建筑越来越厉害,一代又一代的人用建筑“展现财力和复杂的伦理”,却忘记了,归根到底建筑的材料都要从自然中来。

我们应该学习建造出尽可能小地伤害地球的建筑物,草砖房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尝试:用通透的设计确保采光,用太阳能板保证热水……

草砖房中的小人,看上去住得很舒服。

建筑师雷姆·库哈斯曾说:“建筑最有趣之处,它总是走向新世界,而不是返回旧世界。”《建筑的故事》不是一本回望过去的书,虽然它讲述的只能是建筑的过去,它启发我们把对未来的思索放到建筑中去。就像草砖房的建造者萨拉·威格尔斯沃思和杰里米·蒂尔一样。

“这样,未来的人们才能够继续建造房屋并且在里面生活,就像最初人们用木头堆叠、建造居住之所一样。

获得过普利策奖的建筑师兼历史学家,

最过瘾的一次创作

斯蒂芬·彼斯蒂的插图,让《建筑的故事》像艺术画册一样赏心悦目。但,如果把所有的插图都遮住,只看文字,它仍能让你沉浸其中,忘记时间。

《建筑的故事》的作者帕特里克·狄龙,曾获过普利策奖,他是一位历史学家,也是一位建筑师。他知道怎样建起高楼大厦,但他爱建筑,就像我们爱身边的人,而不单单是“把建筑当成客观存在物”。

所以,他能让你感受到,建筑的生命与我们自己的生命交织一起:

“检验穹顶的时刻终于到了,或者穹顶的设计取得成功,或者穹顶轰然倒塌,压垮一切。他们屏住呼吸,看着工人打掉了最后一根支柱。紧接着,欢呼声从人群中爆发出来,回荡在新神庙周围。

他能让你发现,那些安安静静矗立的古老建筑,也曾处在生死边缘:

“如果说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人的心脏,那么此时它也在城市濒死之际无助地跳动着。君士坦丁十一世也点燃了一支蜡烛,和其他人一起祈祷,但他知道这座城市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明天,圣索菲亚大教堂就会沦为奥斯曼人的战利品。

帕特里克·狄龙为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故事取名《城市之心》

他让你知道,建筑能绝好地保存一个人的心绪,让它们不至于消散无踪,而寄托了人真切情感的建筑,也好像拥有情感一般:

“‘看到这建筑,便触景生情,让人悲伤。’沙·贾汗写道,‘太阳和月亮都为之流泪。’他注视着妻子的陵墓,想象着有一天,当自己过世的时候,便能够躺在妻子的身边,与之同穴同眠。

帕特里克·狄龙说,《建筑的故事》是自己写得最过瘾的一本书。想想看,人在何时会觉得“写得过瘾”呢?只有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时,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漂亮到让人不忍心用力翻开

拿起《建筑的故事》,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将动作放轻,虽然作为一本精装书,《建筑的故事》非常结实。

《建筑的故事》大约宽25厘米,长28厘米,不算大,也没什么花俏的设计,但当它出现在你眼前,你就是会被它的简约大方吸引。而如果你翻开它,你会发现,它的细节非常用心。

比如,为方便平摊欣赏,采用了锁线装订,可以轻松摊开。

再比如,它包含了13张大拉页,用更多的面积展示那些伟大的建筑,给人极大的视觉震撼。其中,克莱斯勒大厦因为高耸入云,占用了两张拉页。

而所有有关建筑构造的知识,都用小长方框,安排在页面的右侧,既方便查阅,又给人一种有序的美感。

由于书中所有建筑图都是用彩铅画成的,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富有层次的色彩和丰富的画面细节,在用纸上选择了太空梭哑粉纸。这种纸同时还拥有顺滑的触感。

不但如此,当你打开书的塑封后,还会发现5张漂亮的书签,每张书签都对应了一幢传奇建筑,你可以念出它们的名字吗?

2019年4月,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标志性的尖塔被烧断。10月,日本冲绳的首里城又发生大火,大火燃烧了十多个小时……其实所有建筑,无论多么伟大,都有消逝的一天,但它们的样貌、经历,以及人们寄托在它们身上的思绪,却能够最终靠书,印刻在人们的记忆里,实现永恒。

想要知道更多优质童书的一手信息?

还得关注浪花朵朵童书(postwavekids)

转载投稿合作招聘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