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因保存国际上仅有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而尽人皆知。1987年,跟着法门寺封存1113年的唐代地宫大门被从头敞开,4枚佛指舍利及消失千年的秘色瓷、来自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等2000多件唐代宫殿文物重见天日。出土宝藏傍边,14件秘色瓷及一块指名道姓刻有“瓷秘色”碑的出土,让陶瓷界欣喜若狂,“久负盛名,不得证据”的秘色瓷,终在世人苦苦寻觅千百年后,缓不济急。
2017“秘色重光”展览现场图
“秘色”千年疑云
我国陶瓷出产前史源源不绝,各种陶瓷品种繁复,在这些瓷器中,有一种叫“秘色”的瓷器可谓奥秘备至。秘色瓷是唐、五代之际古代越窑贡窑出产的瓷器,因其制造流程与工艺秘而不宣,专供皇家运用,普通人难得一见。据传秘色瓷釉色如冰似玉、清澈透亮,古人用“姿如圭璧,色如烟岚”来描绘她的釉色和器质之美。有幸见到秘色瓷的人,无不为她的美轮美奂倾倒。但是跟着朝代的更迭、时刻的消逝,秘色瓷逐步消逝在前史长河中,再无人得见。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陆龟蒙的这首《秘色越器》是已知的关于秘色瓷的最早的文献记载。诗人用“千峰翠色”恰当地描绘秘色瓷的釉色,令人赞不绝口。
五代徐夤在《贡余秘色茶盏》中更是极尽遣词造句之能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北宋赵令畤《侯鲭录》记载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前蜀王王衍亦有“金棱含宝碗之光,秘色抱青瓷之响”的赞许。
凡此种种关于秘色瓷的记载,散见于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中。但一千多年来,后人却只能在文字营建的秘色之美中极尽猜测,却一直不得见秘色真容。
由此,人们不由提问 :“秘色瓷是否真的存在?”
直到1981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上空一声惊雷,千年佛塔在雷声中一半轰然坍毁。尽管在其时,这一声惊雷并未获得多少重视,但这以后佛塔修正过程中的发现,完全招引了世人的目光,也一扫秘色瓷的千年疑云,令人恍然大悟。
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盘
法门寺“惊雷”
1987年4月,法门寺佛塔修正作业进行中。当修正工在整理塔基的时分,意外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石板后边有一个奥秘洞口,关闭1113年的唐代佛塔地宫再度敞开。
唐 越窑秘色瓷八棱净瓶 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
跟着一件件宝藏的出土,法门寺唐代佛塔地宫开掘轰动了海内外各界。在地宫藏宝中,最名贵的当属四枚佛祖真身指骨舍利,而最令陶瓷界最振奋的则是“秘色瓷”的发现。其时,考古作业者在地宫中室的汉白玉灵帐后边发现了一个高圈足银香炉,下藏金银包边的圆形木盒子,盒子里边放着一个丝绸包裹,翻开后竟是一些被薄纸包裹的瓷器,合计13件。
什么瓷器要被如此精密包裹、当心保藏?
随后出土的《应从重真寺随真身供养道具及赏赐金银器物宝函等并新赏赐到金银宝藏衣物》账碑(后文简称《物账碑》)为咱们提醒了答案 :“赏赐(唐懿宗)……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子共六枚。”短短一句话,提醒了这批瓷器的实在身份——秘色瓷。
就这样,一场大雨、一道惊雷,消失千年的秘色瓷总算向世人揭开了她奥秘的面纱。
法门寺塔基遗址
秘色规范器
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秘色瓷,款式共有碗7件(青绿釉碗5件、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斑纹秘色瓷碗2件),盘、碟各3件。此秘色瓷13件,是迄今为止仅有能与文献《物账碑》彼此印证的切当“秘色瓷”。一起出土的还有一件八棱长颈清水瓶,虽未记载在《物账碑》中,但经专家研讨,与前述13件秘色瓷胎质、釉色底子相同,可认为是秘色瓷。
唐 越窑秘色瓷葵口碗 法门寺唐代塔基地宫出土
法门寺地宫秘色瓷的出土毫无疑问具有严重的前史意义,它解开了困扰陶瓷界千年的“秘色瓷”之谜,为秘色瓷的辨别供给了最早的规范器。以此为规范,许多曾经考古发现的近似秘色瓷的越窑瓷器,身份得以承认;一起,关于秘色瓷的产地、装烧工艺等,得以进行持续研讨。
总归,以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为开端,关于秘色瓷的研讨,从文献猜测研讨得以进入什物与文字彼此印证的新阶段,关于秘色瓷的更多谜题逐步被破解。
法门寺地宫出土佛祖真身指骨舍利
“秘色”何意
长期以来,关于秘色瓷的贡瓷身份,学术界几无争议,但究其“秘色”之意,却议论纷纷,无所适从。
古人关于“秘色”之意,大体可分为两种观念 :一为“庶民不得用”;二为烧造工艺、釉料配方秘不示人。近代闻名的陶瓷研讨者陈万里先生在秘色瓷失传已久的情况下,对古越窑广泛深入调查后,曾对秘色瓷做出这样的评述 :“……因之置官窑所烧造的御用越器,天然会精雕细镂,色彩与款式必定更会与民间所用大不相同……这一种进御的青色,不能与一般民间所用相比较,就给它一个秘色的姓名……由此能够精确的看出不论古今,人们一直把秘色瓷之‘色’当作该瓷器的工艺特征来看待,而‘秘’字和秘府的用法有点相同……”
由此不难看出,在法门寺唐代地宫秘色瓷发现曾经,人们对秘色瓷构成了以下底子知道 :一、秘色瓷为贡品,庶民不得用 ;二、秘色瓷在工艺上不惜工本、精雕细镂,是越窑青瓷中的上乘精品 ;三、秘色瓷釉色是一种青翠欲滴的青绿色彩。
但“臣庶不得用”之贡品只能算是秘色瓷的性质;而越窑青瓷的精品,也大体仅仅高配和低配的差异,本质上并无底子差异。结合古人对秘色瓷的描绘“千峰翠色”“捩翠融青”,秘色以釉色命名观念最为可信。法门寺出土秘色瓷后,各学者经过对秘色瓷什物的研讨,也普遍认为秘色应指的是釉色,而非工艺或贡品之原因。
五代越窑秘色瓷莲花碗 高13.5cm 现藏姑苏博物馆
“千峰翠色”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陆龟蒙一首《秘色越窑》,奠定了其在陶瓷史上的重要位置。作为已知的秘色瓷记载第一人,他对秘色瓷釉色之美的描绘——“千峰翠色”,简直让人赞不绝口。
“夺得千峰翠色来”生动描绘了越窑秘色瓷的青釉色泽,这种生气勃勃、青莹润泽的色泽,不同凡俗,浑然天成。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4件秘色瓷器中,除2件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斑纹秘色瓷碗内壁施青黄釉外,其他器物均为施有湖绿、青绿、青灰色釉。尽管都是青绿色彩,但也很难坚持一个规范色釉。这也阐明秘色瓷的色釉烧造很难掌握。所以,诗人在这里用了一个“夺”字,于画蛇添足中传达出工艺之巧,也点化出了秘色瓷色釉有巧夺大天然“千峰翠色”的灵性特色,笔法逼真而形象,让人读之思绪万千,余韵延绵。
依据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考证,底子能够确认秘色瓷的釉色以青绿色彩为主,是越窑青瓷中极为稀有的一种色彩,这也与陆龟蒙的“千峰翠色”相应证。
五代越窑秘色鹦鹉纹粉盒
“无中生水”
秘色瓷最为奇特之处便是“无中生水”,法门寺出土的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釉面润滑明快,釉层均匀,釉质莹润,给人以典雅柔软、素洁明快的感觉。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光线照射下,碟内清澈清亮、小巧玲珑,真像盛着一泓清水,令人拍案叫绝!
秘色葵口瓷盘
莫非碟内真的有水吗?其实“惹是生非,似盛有水”的秘色瓷还有五瓣葵口大凹底秘色瓷盘、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盘、五瓣葵口浅凹底秘色瓷盘、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当然,其他的秘色瓷模模糊糊也有水感,只不过相对较弱。经过详尽地调查比照,发现“无中生水”的秘色瓷都有一个一起特色 :器底部均为“凹底”。
所谓“凹底”是相对于瓷器底部而言的,由瓷器底部外侧向内侧凹进而呈现一个窝状。从瓷器口处观看,瓷器底部构成一个细小的弧面,近似“凸面镜”,对光有发散效果。以碟底最亮处为中心,光的亮度顺次沿着碟子底部外表逐层打开,直至碟子底部与腹壁相接处。所以,碟内才有了波光粼粼的水感。由此能够阐明,规划奇妙的凹底器型是秘色瓷中“无中生水”的真实原因。
瓷质密封一次性匣钵烧造法
经过对法门寺秘色瓷及上林湖越窑的开掘研讨,秘色瓷差异于其他青瓷的最重要特征就在于共同的装烧工艺。
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咱们我们能够看到唐代越窑在装烧工艺方面的改造已获得严重打破 :一是运用匣钵,施行“单件烧”;二是改造装烧工艺,进步支垫技能。
据上林湖区域越窑遗址的开掘标明,唐代前期越州窑就有少数的匣钵呈现。匣钵的呈现,一能够极大地进步窑内的空间利用率,二可使得产品的质量得到腾跃(因削减了尘土对釉面的损害),三是坯体能够分隔叠加,使制造精品成为或许。“
从上林湖区域自唐代到五代时期的窑址堆积中,混积着许多的瓷质匣钵,与匣钵黏接的瓷器残片都为青绿色釉,釉层均匀、亮光、润泽,造型正经、规整、制造精巧,是越窑青瓷中的精品。这种青绿釉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器的釉色相同,可见瓷质匣钵装烧工艺是专门烧制秘色瓷的。”(摘自《越窑青瓷文化史》)
瓷质密封一次性匣钵烧造法,选用涂釉密封确保了产品在密闭的状况下,构成缺氧而构成合适青绿釉呈色要求的强复原气氛,在停火降温时防止瓷器的二次氧化。又因匣钵与瓷坯均为相同质料,因而在烧成过程中两者的热胀冷缩率相同,瓷坯与匣钵一直坚持着安稳的状况,防止器物与匣钵的黏结,然后进步出产率。烧成后,需求打破匣钵才干取出器物,故称为一次性匣钵。瓷质密封一次性匣钵烧造法,虽有用提升了瓷器质量,但因每个器物都要独自装烧,构成了本钱的进步和产值的下降,这也是秘色瓷稀有且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
秘色瓷乡
自1987年法门寺地宫秘色瓷出土,30多年来关于秘色瓷的研讨效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的累计效果。
法门寺秘色瓷规范器的出土,不只让许多无法被明晰命名的“秘色瓷”得以正身,一起也为寻觅秘色瓷的切当产地找到了或许。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带“秘色碗”字样瓷器残片
长期以来,秘色瓷的产地,只能锁定在浙江慈溪上林湖区域。但上林湖区域窑址很多,终究哪一处窑厂才是秘色瓷的真实产地?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讨所等单位对上林湖中部的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开掘,出土了丰厚的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瓷器精品,其间适当一部分器物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相同,更有一件瓷质匣钵上初次呈现“秘色”字样。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后司岙窑址便是秘色瓷的产地之一。在秘色瓷研讨史上,这是一个全新的打破。
现在,通往慈溪上林湖的路上,山上、湖滩、湖底,满目皆是一片青绿。近千年来,破碎的上釉瓷片在阳光下,映着那绿的水、绿的山,闪耀着经久不衰的青芒。要知道什么是秘色,就看上林湖的山清水秀,那碧水涟漪的湖水,深不见底,不论春夏秋冬,永远是“千峰翠色”。因而,也只要上林湖这一方水土,才干烧出那“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的绝美秘色瓷。
上林湖后司岙窑址航拍图
结语
从1987年,法门寺地宫秘色瓷出土到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开掘,秘色瓷研讨30年来的研讨效果远远超过了以往数千年的研讨效果,而构成这一成果的要害原因,就在于法门寺地宫秘色瓷及《物账碑》的出土。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为之后的秘色瓷研讨奠定了根底,从此秘色瓷研讨有物可证、有据可依。
1987年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秘色瓷清单
唐 八棱清水秘色瓷瓶(1件)
口径 2.2cm,足径 8cm,最大腹径 11cm,高 21.5cm,重 615g,现藏法门寺博物馆。瓶颈细长,直口,圆唇,肩部圆隆,腹呈八瓣瓜棱形,圈足稍外侈。瓶颈与瓶身相接处装修有八角凸棱纹三周,呈阶梯状。通体施亮堂青釉,有开片,足底露胎,胎色浅灰而精美细密。开掘时,瓶口覆有一颗大宝珠,瓶内装有 29 颗五色宝珠。惋惜的是,此瓶并未记载在《物账碑》中。后经专家判定,瓷瓶的釉色、胎质与前 13 件秘色瓷完全相同,应该算在秘色瓷的队伍之中。
秘色八棱长颈清水瓶
唐 银棱髹漆平脱鎏金雀鸟团斑纹秘色瓷碗(2件)
口径 23.7cm,腹深 7.1cm,通高8.2cm,重 596 克,现藏陕西省考古研讨院。侈口,圈足,五曲斜腹。内为青黄釉,釉质润泽,开片细碎。外壁为糙面,碗胎半干时在外壁切削出台阶梯状的同心圆圈便于髹漆。每曲平脱雀鸟团花一朵,纹饰鎏金。器口及器底均包有银棱。
瓷碗共出土两件,除分量外,形制、尺度大体相同。金银装修瓷器的工艺是怎样做到的呢?首要,依照规划的底子要求镂刻出雀鸟团斑纹银箔纹样并鎏金 ;再把此纹样张贴在黄釉秘色瓷碗的外壁上,髹漆盖住纹样 ;最终,研磨“推光”直到雀鸟团斑纹显露出来与碗壁黑漆厚度平齐而融为一体,称为“金银平脱”。
法门寺出土的两件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斑纹秘色瓷碗,完美地将“金银平脱”装修在“如冰似玉”的秘色瓷器上,是陶瓷史上一次严重的立异装修工艺,在我国甚至国际考古开掘中系属初次发现。
鎏金银棱平脱雀鸟团斑纹秘色瓷碗纹
唐 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2件)
碗一:口径 21.8cm,足径 9.9cm,腹深 7m,足高 2.1cm,通高 9.4cm,重 617g,现藏法门寺博物馆。口径 21.8cm,足径 9.9cm,腹深7m, 足 高 2.1cm, 通 高 9.4cm, 重610g,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碗二 :葵口呈五瓣,侈口,圆唇、深腹,腹壁斜收,圈足微外侈。通体施青釉,外底与足均挂釉,足底露胎,胎色浅灰,质地细密,足底有支烧痕迹。瓷秘色瓷碗共出土两件,除分量外,形制与尺度均相同。其间一件秘色瓷还因包裹纸张贴于器外而留下唐代仕女图。
葵口圈足秘色瓷碗
唐 侈口秘色瓷碗(3件)
碗一:口径24.5cm,底径11cm,通高6.8cm,腹深6.0cm,重610g,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碗二:口径24.5cm,底径11cm,通高6.8cm,腹深6.2cm,重902g,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碗三:口径24.8cm,底径11cm,通高7.2cm,腹深6.0cm,重780g,现藏我国国家博物馆。侈口、平沿、圆唇、腹壁斜收微鼓,碗底部微凹。通体素面,施青釉,外底面有一圈支烧痕迹。
碗底外壁留有明晰墨迹的唐代仕女图画,此图并非瓷碗原有装修。其时秘色瓷作为佛骨舍利的供奉品被放入地宫时,为了削减瓷器之间的摩擦碰磕,用了画有仕女团的纸来包裹。历经千年,纸张已成灰片,但纸张上的仕女图画印痕却保存下来,成为研讨唐代绘画的名贵材料,也成为了名贵的前史文化遗存。
那画中仕女,发髻挺拔,脸型圆润丰满,身形丰腴富态,婀娜多姿,穿戴大袖纱罗衫,气质雍容尊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人的华贵之美。方法上选用游丝细线勾勒,均匀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仕女所穿戴绫罗绸缎服饰的洒脱、潇洒的风致和细腻柔软的质感。一幅唐代佳丽洋溢着大唐盛世的气量,活生生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侈口秘色瓷碗
唐 五瓣葵口大凹底秘色瓷盘(1件)
口径24cm,凹底径11.4cm,腹深4.8cm,高6.2cm,重855g,现藏我国国家博物馆。
五瓣葵口,侈口,五曲斜腹,内底平整,外底内凹。通体青釉,素面,凹底四周有斜行摆放的糯米状支烧钉痕24 枚。盘外壁有身着宽袍大袖的唐代仕女图,惜面部漫漶不清。
五瓣葵大凹底秘色瓷盘
唐 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盘(1件)
口径24cm,凹底径8.2cm,腹深5.6cm,高7.2cm,重925g,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五瓣葵口,侈口,五曲斜腹,呈弧形内收并折下腹,小凹底。通体青釉,素面,在凹底四周有斜行摆放的糯米装支烧钉痕 11 枚。
唐 五瓣葵口浅凹底秘色瓷盘(1件)
口径25cm,底径14.4cm,腹深3.2cm,高4.2cm,重695g。现藏陕西前史博物馆。
侈口,五曲,每曲瓣尖呈内向弧,腹壁斜收向下,浅凹底,宽底足。通体青釉,素面。宽足底有两周支烧钉痕,内圈 12 枚,外圈 14 枚,呈糯米状。在所有秘色盘、碗中,支烧工艺最特别。
五瓣葵口小凹底秘色瓷盘
唐 五瓣葵口凹底斜腹秘色瓷碟(1件)
口径25.3cm,底径14.5cm,腹深3.4cm,高4cm,重800g,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侈口平折沿,呈葵口形,五个三角形曲口下有内凸外凹线,使口沿和碟身天然构成五瓣。器身斜腹中心微外折,器底为凹底并有支烧痕迹。碟内身通体施有绿色釉,外壁留有丝绸包裹痕迹。釉面润滑明快,釉层均匀,釉质莹润,给人以典雅柔软、素洁明快的感觉。最令人惊叹的是,在光线照射下,碟内清澈清亮、小巧玲珑,真像盛着一泓清水,令人拍案叫绝!
唐 五瓣葵口凹底深腹秘色瓷碟(2件)
碟一 :口径20.6cm,高4.8cm,底径13.2cm,腹深3.7cm,重522g,现藏法门寺博物馆。
碟二 :口径21cm,高4.8cm,腹深3.4cm,重540g,现藏陕西前史博物馆。
五瓣外侈葵口,圆方唇,腹壁斜收向下,内底平整,外底微凹。通体施青釉,素面。凹底四周有双层糯米状支烧钉痕规整摆放,其间还有环形支垫痕迹。